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精品一例     
“多出精品”、“抓精品工程”这一类的话,现在是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精品,从新闻出版部门的政府官员到从事图书出版事业的专业人员,都发表了许多看法,我也有一点感想。我想举一个例子。在我家里,精心保存,不,是珍藏着一本书。这本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贺宜写的长篇童话小说《小公鸡历险记》(以下简称《鸡》)。“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幼儿园的图书馆被“造反派”造了反,图书扔得满地都是,这本《鸡》就被我捡上了。书一打开,就合不上了,一口气读完。虽然是“小儿科”童话,可成人读起来一样的兴味盎然。…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企业秘书来讲,常读《新闻知识》也能使人受益匪浅。《新闻知识》在今年的订阅计划中,已成为我的友好“伙伴”。《新闻知识》贵在“新”,时效性强、可读性浓,是初学写作的阶梯。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在《新闻知识》上学到的知识,采写了一篇通讯,被《军工报》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4.
去年九月,我应聘担任了由南昌市工交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求索》杂志责任编辑。此时此刻,我衷心感谢“扶”我当上了编辑的《新闻知识》——这位不见面的老师。我和《新闻知识》攀上“良缘”,是从一九八五年五月开始的。打这以后,我一直坚持认真阅读《新闻知识》,并在新闻工作中加以运用。如今,快近九个月了,《新闻知识》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编辑之“果”令人喜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是老山前线一位初学新闻报道的普通战士。一年前我还是一个新闻写作的“门外汉”,自从1987年订闭《新闻知识》刊物以来,我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一年来,我利用战斗间隙采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解放军报》、《战友报》、《文山报》等报刊,电台采用了26篇。用稿率达到80%以上,被上级先后两次评为“优秀战士报道员”,在团最近召开的战评总  相似文献   

6.
当我撰写的言论稿件《意志是成功的保障》登上《人民武警报》“自学园地”专栏时,当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连续三篇被《江苏自学考试》报采用时,我要高兴地告诉《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是《新闻知识》使我跨上了这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四年。四年来,我坚持工作和写稿两不误,并以写稿推动工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先后在《湖北日报》、《中国企业报》、《法律与生活》、《财政》、《新闻知识》等国内九十家报、刊、台发表了四百多篇稿件。现就零碎体会谈一点。时间,来自“化零为整”众所周知,写稿需要时间。我几乎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近年又被“提升”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是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五月十九日刊载人大访日代表团写的《友谊花开更姣妍》,文中写道:“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雅乐’,在中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下来,从事这一音乐活动的乐师被当作‘无形文物’受到国家的尊重。”乐师居然被当作“文物”,而且是“无形”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从《世界知识》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看到赵朴初写的访日散记《樱花瓣瓣》,文中说:在日本“雅乐”被称为“无形国宝”。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是“雅乐”被称为“无形国宝”,而不是乐师被当作“无形文物”。做新闻工作的人,如果多掌握些知识,多请  相似文献   

10.
钟蕴华 《中国出版》2023,(S1):12-14
<正>大学本科是法律专业的我,从事少儿图书编辑工作7年多以来,所涉选题几乎与法律没有关系,所以一直被大学同学戏言“你已经把所学知识还给老师了”。直至2020年6月,当我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颁布时,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为青少年策划一本他们看得懂的《民法典》知识读本?在《民法典》从颁布到正式施行的半年时间里,许多出版社出版了《民法典》相关的普法书籍。  相似文献   

11.
我订阅《新闻知识》已有8年时间,我在业余新闻工作中的成长过程,凝结了《新闻知识》这位良师益友的心血。通过长期坚持学习这本刊物,使我掌握了比较系统的新闻基础知识和新闻采写的基本技能,增强了新闻的敏感性。我还学习了刊物中介绍的许多通讯员的采写经验,指导了我的工作实践。在这8年中,《新闻知识》使我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土记者”,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没黑没白地写作。先后在报刊杂志和电台、电视台发表的新闻稿件、图片新闻在1000篇以上。特别是在近五年来,我被县委宣传部年  相似文献   

12.
坦率地说,去年底邮订《新闻知识》时,我对它的质量是颇有些怀疑的。看罢1989年第一期《新闻知识》,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初次见面,便爱不释手了,它给我的印象是:“新”、“近”、“活”三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两年来,我写稿302篇,被县以上新闻单位采用259篇。一些好友和业余通讯员问我,你写稿有啥诀窍?我的回答是,关键在“勤奋”。两年来,我刻苦自学,坚持每天的报纸新闻必读,广播新闻必听,电视新闻必看。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做到广阅博览。自1986年以来,每年我都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与写作》、《新闻通讯》等20多种新闻写作刊物,而且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保证每天学习不少于2小时。同时还读《文章词句学概要》、《读点鲁迅》、《文学写作手册》等书籍。1988年8月,我  相似文献   

14.
我喜爱“爬格子”,但寄出去的稿件,除偶尔收到几份退稿外,都中途夭折,奋斗几年,“三更灯火五更鸡”尽付之东流,令人灰心丧气,去年一朋友,给我推荐《新闻知识》,一册在手相见恨晚,从中看到了差距和写作上的缺陷,她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使我慢慢在写新闻稿件中摸索出了一条路子,去年八月以来,先后有五十多篇稿件被县广播台、县报采用,中稿率提高到80%以上,有几篇还荣获征文奖,朋友问我经验,我说,我请的“家庭教师”《新闻知识》帮了我的大忙,受益匪浅。 现在,我坚持每期必读,还向几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推荐订阅《新闻知识》。  相似文献   

15.
报山有路“准”为径─—谈被《人民日报》刊用两稿的采写体会基层通讯员所写稿件要攀上《人民日报》,实在是一件难事。岂料,我和石忠诚合写的人物小通讯《一身正气的税务局长》,和我写的情况反映《下乡调查少开“空头支票”》,先后被《人民日报》刊用(见去年《人民日...  相似文献   

16.
近读《新闻知识》1992年第1期,我看到了张宝贵同志读了鄙人发表在《新闻知识》1991年11期《读报ABC》后的愿与我就“C”观点商榷,看来,张宝贵同志和我一样,都是《新闻知识》的热心读者和作者。他的求真求实的作风,令人钦敬。这里,我想把“C”段的观点的含义陈述一下,便于张宝贵同志消除歧见。《读报ABC》,只是一种并不经心的随笔偶感而已,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随笔,它有较为高一层次的“言外之意”,对个中意境,仁智自会各有其见,诚如巴尔扎克所说:“各个读者是以不同的眼光阅读《哈姆莱特》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张同志却非  相似文献   

17.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就必须坚持学习新闻知识,认真读书、看报,多写稿,勤积累,使自己的头脑不断丰富起来。 1983年,我刚练习写稿时,不会采访,写出稿子不合口味,投出去的稿件大都被“枪毙”了。后来,在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热心帮助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采写新闻的一点门道。 从1987年起,我每年坚持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写作》和《编通之友》等新闻杂志及报刊,并坚持多写、多练,深入  相似文献   

18.
我自1985年以来.年年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杂志.10多年中.100多期刊物.文章篇篇必读,使我从写稿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1985年,我还在读高中,就报名参加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习.每月按时收到《新闻知识》杂志,我边学知识.边试着动笔写作.到1988年就在省级报刊、电台、县广播站发稿380余篇.被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奖励。1990年.采写的《八扇沟ic年建房没占耕地》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土地管理局联合举办的珍惜土地有奖征文鼓励奖.1995年采写的《关心教育的好代表》获商洛地区人大好新…  相似文献   

19.
一本《新闻知识》杂志,已经伴我走过七年的军旅生涯,每当翻阅厚厚的剪报本,看着那骄人的成绩,总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起,如果没有她倾注的关怀,我绝不会有成功的今天。说起我和《新闻知识》的结识,这里面还有一段趣事呢。那是我当兵第一年,我帮一位机关干部整理宿舍。这位干部的书可真多,整整摆满了三大书橱,我一边干活,一边翻着书看。一本旧的发黄杂志被我拿到手里,我刚要丢到一旁,猛然间“新闻知识”四个字映入我的眼帘,我随意翻了一下,没想到被精彩的内容给吸引住了.当时我正学写新闻报道.非常需要有关新闻知识的书刊,这…  相似文献   

20.
1815—1949年我国期刊演化、分布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息、知识期刊载体的出现,在我国虽始于唐代的“杂报”,以及历代的“京报”、“邸报”、“丛报”等;在国外8世纪时欧洲也出现了手抄于羊皮纸上的“手抄新闻”等,国内均有千余年的历史。但真正成为现代意义的期刊,则是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继德国1588年的《书市大事记》、法国1611年的《法兰西信使》、1625年英国的《不列颠信使》之后,在法国、英国1665年创办的《学者杂志》及《哲学汇刊》,才形成正式的信息、知识载体,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我国第1份中文期刊是英人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在马六甲印制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比国外晚近15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