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本文所考的是记写内蒙西部汉语方言的部分常用单音节词或词素的本字。这些词或词素,历来被认为是“有音无字”或是被误写了的,所以有必要一一加以考订。二、为避免重复,凡在《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续考》和《包头汉语方言本字考》①中已有的字,本文不再收入。三、对本字进行说解的文字,一律使用通用字。个别实在写不出来的,借用同音字并在该字下加“~”号标明。四、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各方言区的方音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呼和浩特方音为准,采用国际音标为本字标音。至于声调,则只分平、上、去、入四声,不标调值。  相似文献   

2.
在北部吴语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方言中,在表示"很""非常"义时,通常会使用方言同音字"穷"来表示。通过详细考证,吴语中程度副词[d?io?]的本字应为"迥",而非方言同音字"穷"。  相似文献   

3.
谢坤 《语文知识》2012,(4):111-112
文中选择了8个有代表性的商丘方言中常用而又有音无字或以同音字代替的词汇并考查它们的本字,以求还原部分商丘方言词汇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4.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情态等的词,如:已经、还仍然、很、极、非常、最、太、十分、都、全、难道、简直、一定、竟然、也许等,在灌云方言中经常会用到,但灌云方言中的副词比普通话中的这些副词还要丰富得多,许多灌云方言副词在普通话中是见不到的,本文拟从这方面举例加以探讨。有些灌云方言副词在口语中虽经常用到,但却没有本字,文中只好用同音字代替,词后加(音)以示并非本字。  相似文献   

5.
一、文中以“~”代替字头。二、方言中有音无字的词(或词素)借用同音字需注的地方,用括号加注。三、本文字头以声母为序。排列顺序是:p p′m f v t t′n l k k′(?) x (?) ts ts′s φ。四、呼和浩特有四个声调:平声[(?)]31调,上声[(?)]53调,去声[(?)]55调,入声[(?)]32调。五、文中未考的字,用通用字形。有些字,虽在《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  相似文献   

6.
歙县北乡话方言本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歙北方言隶属于徽语区,对其本字考证对于徽语其它方言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解决方言调查中,特别是整理方言同音字表时出现的有音无字的这一问题,通过参考有关工具书,主要是《广韵》、《集韵》以及其它方言的本字考证释例,并对已经考证的本字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古今语音的对应变化规律。还可以佐证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简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安庆方言中有很多所谓有音无字的方言口语词,现选取其中65个常用动词和形容词,逐一考释其本字,希望能为《安庆市志·方言篇》日后的修订再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六甲话是流行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的一种方言。本文主要探讨六甲话的词缀"子"、"儿"、"佬"、"婆""公"、"法""头""家""军"和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别具特色的用法。文中写不出的字用同音字替代(下加虚线),无同音字可写的用"□"表示。训读字下加浪线"~"。  相似文献   

9.
六甲话是流行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的一种方言.本文主要探讨六甲话的词缀"子"、"儿"、"佬"、"婆""公"、"法""头""家""军"和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别具特色的用法.文中写不出的字用同音字替代(下加虚线),无同音字可写的用"□"表示.训读字下加浪线"~".  相似文献   

10.
方言本字考证是方言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本文根据方言本字考的三条常见标准,对苏州方言中的11个本字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求方言本字,根据的是古今语音对应规律、词义的相关性与古文献资料印证三条标准,并据此考证了永州方言本字中的18个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的词汇研究有“考本字”的传统,本文通过多方论证,认为永州方言中表示“水溅人”这一意义的不是“溅”字,“灒”才是其本字.本文从一个方面指出了在方言中一直存在的用训读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徐州方言形容词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形态变化也十分丰富,有单音形容词,复合形容词,带缀形容词,儿化形容词和重迭形容词。构词方式或形态变化不同的形容词,其语法特点和修辞色彩也各不相同。徐州方言中多数形容词与普通话差不多,本文讨论的是那些徐州方言特征显著的、还没有为普通话所吸收的形容词,其他暂不讨论。文中所举例子以记录其实际语音为准,不拘泥于考证本字。  相似文献   

15.
《南京方言词典》已考释出南京方言的许多本字,但由于本字考释着实不易,而该书重点亦不在此,所以书中仍存在一些待考之字。本文在《南京方言词典》的基础上,又考释出15个南京方言本字,以期对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6.
方言词本字隐晦难考,许多闽南方言古语词在辞书中常不得其字。如“飵”、“嫷”、“谲”、“皁”、“揞”、“幐”、“恬”等七个词的本字便常被误用,而这七个词在扬雄的《方言》中均有记载。利用《方言》对这些词进行考辨,求其本字,往往可以发现一些词语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运用《广韵》《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古今字书辞书,考释《安徽安庆方言同音字汇》中十六则未考或误考的安庆方言词的本字,可为印证古代文献中某些词的词义提供鲜活、生动的方言语料,具有文献学和校勘学价值,对于了解安庆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释了苏州方言中表示"肿"义且俗字写作"海"一词的本字为"脪"字,"脪"字的上古音当为微部字,而《说文》徐铉所注的反切"香近切",记录的则是"脪"字已发生语音变化后的中古音。  相似文献   

19.
方言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到现代语言学一脉相传的,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上的一个应用。搞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方言分化演变的历史,弄清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对靖远方言里的一些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提供了甘肃汉语方言在这方面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词汇的丰富,除古语的承用之外,方言的利用也是原因之一。《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传统训诂学也把杨雄的《方言》包括在内。因为我国古书所采用的书面语词汇,大多以京都的语汇为基础,吸取各地方言;研究训诂学,也应该采集汉语各地方言中有用的材料为佐助,考释出本字来。 “本字”,是训诂学中的常用术语。所谓“本字”,指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直接、完全吻合的文字形体,而义与形是不是吻合,就得考释该字是否用本字。如果不是,就得深入一步探求本字。这是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