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特点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一章内容共分四节,9个课时.每节乃至每一课时的内容均按照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教学,意在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并从中逐步获得数据收集、整理的经验,学会分析计算结果,进而做出评判,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素材选取真实、科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呈现方式也多种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本册书供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章有理数约21课时  相似文献   

3.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尝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能依据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学理科》2004,(11):92-93,104
本讲内容包括: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读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制图”——会制作适当的统计图;“用图”——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二、概率的意义,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懂得通过大量重复试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从而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今日教育》2008,(5):29-30
课题 大家都来关心西部大开发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结合自学与讨论,教师再加以巧妙点拔,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主人”意识、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现以对高中物理教材必修本第二册“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两节的教材处理为例,将我的做法介绍如下.在备课时,将两节教材合并,讲课时仍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教师首先简要介绍历史上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用实验成功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的史实;然后布置学生阅读“双缝干涉”一节的内容,要求了解这节教材的基本内容,再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用双缝…  相似文献   

7.
<正>“简单的数据汇总”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能用画“正”字、画“√”、涂方格等方式记录数据,并能将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得到不同的结论。虽然小学各学段的“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这条主线展开的。因此,这一领域的教学应有长远的眼光,将其中每一节课的学习置于大背景之下,置于“统计与概率”这条主线上,从整体上加以观察、  相似文献   

8.
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它逐渐成为未来公民的一个必备常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统计的授课时间约为30课时,除函数外,几乎是课时数最多的内容,统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自豪”“清澈”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4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学习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教学录像片。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试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用“自豪”“清澈”造句。4.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中的“读读写写”。二、…  相似文献   

10.
狄步昊 《考试周刊》2013,(69):144-144
构建“自主互助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而将其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从而真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乐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课时所限,教师难以真正“让出”课堂时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一课为例。谈几点作者以“自主互助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到有关统计活动的内容,本课时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从动态的生活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统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感悟统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实践和研究的教学主题。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四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时,就尝试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下边将第一课时“水分的跨膜运输Ⅰ”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提供给大家,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一、教学内容的处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水分的跨膜运输、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探究性实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笔者拟将“水分的跨膜运输”与探究性实验设计合并为一课时,而每二课时依据前一课时的实验设计,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具体的探究性活动。将“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与第二节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数学月刊》2011,(8):53-60,64
【本章概述】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信息.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判断和预测,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人们常用来刻画“平均水平”,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本章主要学习平均数、函数、中位数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了解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这三个统计量从不同角度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从而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学会用数据说话,并由此对事物作出一定的推断、评论和预测.体验数学方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形成科学的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统计》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从中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韩建刚 《教师》2020,(13):70-71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频数与频率(1)”是初中数学中“数据与统计图表”的一节重要内容,当把一组数据收集起来时,人们就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作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利的估计和决策。学习频数与频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以及怎么去进行分析处理。在教学上利用“TOP(突破)课堂”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第二课时,以“神机妙算”为辐射点,对全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层次性辐射.本片断选自第二课时中对主体段——草船借箭过程的内容辐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统计与概率)第85页“摸球和正方体的游戏”。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给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准确判断,学会一种计数方法。2.经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有关统计数据的意义。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小组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一般素质。教学重点:学会一种记数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收集、统计、处理数据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小组一张记录单,正方体和球的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课中游戏1.同桌做“石头、剪子、布”的…  相似文献   

18.
数据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人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做出判断和利用.如本章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9.
笔者试验将作文、批改、评讲熔于一炉,“一炮三响”。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种可行的、大容量、多功能、高效率的作文新课型。第一课时安排这四个教学环节:作前引导——学生作文——观察收集——归纳整理 1.作前引导。学生作文前,教师应作必要引导。引导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作文思想内容方面的引导,例如关于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作必要点拨。二是关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一、略读课文教学“略”“精”不分的现状 1.面面俱到,不敢“略”。 有的教师不清楚略读课文的课程价值.不清楚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形态方面的不同,不知道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教师的教要“略”.学生的学不能“略”等教学特点.所以不知略读课文教学要“略”教。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担心略读课文略教了.自己的学生会在统考时栽跟斗.所以不敢“略”。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