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893年恩格斯首次提出有关"意识形态的终结"问题。此后,关于该问题的辩论一直持续到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展开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大辩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又一次引发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在高校,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多元化和西化等现象。有鉴于此,高校应当营造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氛围,发挥教师的课内外引导作用和重视辅导员的人生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后,东西冷战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力量的消长和相互借鉴,全球化进程的强势推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提升,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断裂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崛起等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西方学者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一再表达了“意识形态终结”的主题。虽然各种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话语形式、主观动机、主要含义驳杂纷呈,但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观、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却是一脉相承的。抓住了这一理论共性,就能从根本上将西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话语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终结思想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终结论"作为一种西方意识形态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对"终结论"的检视和分析,吸收借鉴其"有害方面中的有益方面",以患为利,以曲为直,积极推动我国意识形态传播和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且形成了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西方学者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仅以马克思在某个阶段的著作出发,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当作“虚假的”、非科学的阶级观念;近时期又有西方学者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些都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必要对意识形态进行完整的梳理,以还原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称《雾月十八》)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创建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唯物史观的经典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历史特性包括继承性、延续性、滞后性.关于意识形态作为历史性的存在是否终结这一问题,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终结是“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并没有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强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苏东剧变以后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思潮。其实质是要用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批判"意识形态终结论"及其宣扬"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另一方面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加强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着重剖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实质就是要用西方价值观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并对如何消除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我国的影响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经典马克思主义确立文艺本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形态.“东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迥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分别从意识形态视角和美学视角对“正统”原典进行了突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的流变丰富了自身内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的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对“五四”的上述定性进行历史解读,并认识其影响,会发现:五四运动期间,已经有人称之为“爱国运动”了,这个称谓是“五四”的最有实际意义的遗产,影响至今;五四运动时期,尚无人称之为启蒙运动,它是后来才出现的,是以“古为今用”的方式,用来应对现实问题的产物;五四运动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是运动期间的事,并很快在西方广为人知,可在史实和逻辑上均面临着一定困难。对五四运动的上述定性进行历史解读,展现九十年来国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和评价的发展变迁,有助于加深理解五四运动,也有助于加深理解近百年来的中国思想史。  相似文献   

12.
社会重新分层的现象日益明显,究其原因,改革开放是社会分层的原动力,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分层的催化剂。社会分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了解社会多阶层在思想领域的需求,重新定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完善思想工作的理论体系,以“文化生产力”的提出为载体,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吸收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基本概念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有关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中颇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话语。从“意识形态”理论衍生出来的文学批评范式“症侯阅读”对当下大众文化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症侯阅读”批评范式,有本质化、机械化的弱点,将它用于对一种“意识形态”批判时,其本身又同时在构建另一种“意识形态”,从而陷入一种理论的悖谬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他试图建立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重新赋予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当代价值。本文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范畴分析伊格尔顿文艺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在追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现点出发.深入分析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批判了新意识形态理论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特性当作一切意识形态的共性。进而批判了从科学技术日益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出发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新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并对当代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进行相应反思。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开启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援;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又促使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这种展开对有效地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假意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促使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稳定、连贯、一致的同时实现了重大的转型。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正在向以治理理念为核心的治理型意识形态转型。治理型意识形态是以现代治理为核心理念的意识形态体系,其基本特色是尊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冲突,注重和谐共生及制度体系建设,以系统性和现代性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因而,治理型意识形态的构建必须以现代治理理念为核心,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时代特色,积极培育价值包容型、利益融合型和创新发展型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高度敏感的理论课题 ,意识形态往往与“左”的或右的错误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导向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