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沿淮地区目前生产上应用的8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矮抗58的株高较矮,重心高度较低,且其茎蘖数、穗粒数、千粒重在半冬性品种中均是最高的,其产量在半冬性品种中最高;偃展4110的株高相对较矮,穗长和重心高度适中,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弱春性品种中最高,其产量在弱春性品种中最高;皖麦29与偃展4110的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产量也相对较高。半冬性品种矮抗58,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和皖麦29可以作为高产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灾害时有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最佳播期和晚播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豫北地区10月1。11月7日均属半冬性和弱春性中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最佳播期为10月1~15日,弱春性品种的最佳播期为10月10~20日;若配套栽培管理措施运用得当,可以减小错过最佳播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豫北地区两类强筋小麦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冻害频繁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半冬性、弱春性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豫北高产麦区,半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常年的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日-11月10日,最佳播期为10月1日-10月15日,晚播极限是2月10日,2月份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份播种不能形成产量。弱春性强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5日-12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晚播极限是2月底,3月10日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底播种基本不能形成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8个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T1、T2、T3、T4和T5共5个施肥水平,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氮磷钾施用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施用水平增加,各小麦品种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5个氮磷钾施用水平下,偃展4110平均公顷穗数最多,百农AK58和百农307较多,周麦18、周麦22和百农201较少;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小的品种有偃展4110、百农307、百农AK58、周麦18、华育198和周麦22;周麦22千粒质量较高,且比较稳定.百农201、偃展4110和百农307产量均以T3最高,百农AK58、百农207和华育198均以T4最高,周麦18和周麦22分别以T2和T5最高;百农307、百农207和周麦22平均产量较高,百农AK58和偃展4110较低;在40个品种与施肥水平组合中,"T4百农207"产量最高,"T5偃展4110"最低.施肥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在小麦栽培中,应合理控制施肥水平,最好通过"减肥"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5.
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优化组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小麦冻害频发问题,选用当地两类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半冬性新麦19和弱春性郑麦9023),进行播期播量组合选优试验.每类品种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为中基,差值6 d提前和推后各设2个播期处理;以当地群众习惯播量为中基,播量差值50%各设1个播量处理.结果表明:豫北地区气候条件下,半冬性小麦品种10月7日播种、播量7 kg/667m2为最优组合;弱春性小麦品种10月13日播种、播量8 kg/667m2为既高产又安全(预防冻害)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萌发期的耐盐性差异,筛选出适合盐渍化土壤种植的小麦品种,采用NaCl水溶液模拟盐胁迫的方法,以蒸馏水为对照(CK),设置50、100、150和200 mmol/L 4个盐浓度梯度,对偃展4110、百农201、周麦18、周麦22、百农207、华育198、百农307(系)和百农AK58进行盐胁迫处理,研究小麦种子萌发对盐胁迫的生物学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8个小麦品种(系)的种子发芽率及幼苗株高、根长、苗鲜质量、根鲜质量大体呈下降趋势,根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在50 mmol/L NaCl处理下,百农207、百农307和百农201种子发芽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42%(P0.05)、4.99%(P0.05)和0.10%,浓度为150~200 mmol/L时各小麦品种(系)发芽率严重受到抑制.(3)50~150 mmol/L NaCl处理时,不同小麦品种(系)根长受抑制作用大于幼苗株高,200 mmol/L时则相反,对周麦22和百农201株高和根长的抑制率较小;小麦根数在低中盐浓度(≤100 mmol/L)下增加,高盐浓度(≥150 mmol/L)下减少,以百农201、周麦22和偃展4110根数较多;NaCl胁迫使所有小麦品种(系)的苗鲜质量和根鲜质量均下降,以百农201、周麦22和百农307苗鲜质量和根鲜质量较高.按照耐盐性将8个供试小麦品种(系)聚类为4类:第一类包括百农201和周麦22(强耐盐小麦组);第二类包括偃展4110和百农307(较强耐盐小麦组);第三类包括百农207(一般耐盐小麦组);第四类包括周麦18、华育198和百农AK58(耐盐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对半冬性、春性、多穗型、大穗型等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进行高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地区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分别为 1 0月 1 0日左右和 1 0月 2 0日左右 ;半冬性多穗型和大穗型品种的合理密度分别为 1 80万 /hm2 和 2 40万 /hm2 基本苗。提出了各种类型小麦品种在 6 0 0 0kg/hm2 产量水平下冬前及春季的合理群体指标及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8.
经过对冬小麦幼穗分化与播期的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幼穗分化所经历的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且春性品种变化比冬性品种明显;决定小麦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主要是小麦幼穗分化前期,该期在幼穗分化中占时间最多,且不同品种表现一致;不同品种完成幼穗分化的时期在第早期播种中有差异,中晚期播种中无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三个品种的幼穗分化各阶段均向后推迟,在各阶段冬性品种穗分化进程推迟明显.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幼穗分化与播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冬小麦幼穗分化与播期的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幼穗分化所经历的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且春性品种变化比冬性品种明显;决定小麦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主要是小麦幼穗分化前期,该期在幼穗分化中占时间最多,且不同品种表现一致;不同品种完成幼穗分化的时期在第早期播种中有差异,中晚期播种中无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三个品种的幼穗分化各阶段均向后推迟,在各阶段冬性品种穗分化进程推迟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选用4个材料亲本,按4×4NC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了12个组合,对小麦植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偃展4110X淮麦20的中亲优势和超低亲优势最大,偃展4110×CN8081的中亲优势最小,CN8081×小偃986的超低亲优势最小;淮麦20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小偃986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小;植酸的广义遗传力为85.9%,狭义遗传力为32.3%。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豫麦54和2个春性对照品种的穗分化进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4幼穗分化前期发育迟缓,主茎与分蘖差异较大,后期幼穗发育速度加快,主茎、分蘖逐渐趋于一致,播期对豫麦54幼穗分化进程有明显影响,且二棱期持续时间受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达131.64%,随着播期推迟,幼穗分化经历的总天数减少;豫麦54早播仍以二棱期越冬,和春性对照品种早播冬前幼穗分化达到小花或雌雄蕊期相比,发生冻害较轻,较耐早播;豫麦54晚播、特晚播时,主茎、分蘖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短,幼穗发育差异大,不利于分蘖成穗和主茎形成大穗;豫麦54的最适播期为10月6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豫麦54和2个春性对照品种的穗分化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4幼穗分化前期发育迟缓,主茎与分蘖差异较大,后期幼穗发育速度加快,主茎、分蘖逐渐趋于一致,播期对豫麦54幼穗分化有明显影响,且二棱期持续时间受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达131.64%,随着播期推迟,幼穗分化经历的总天数减少;豫麦54早播仍以二棱期越冬,和春性对照品种早播冬前幼穗分化达到小花或雌雄蕊期相比,发生冻害较轻,较耐早播;豫麦54晚播、特晚播时,主茎、分蘖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短,幼穗发育差异大,不利于分蘖成穗和主茎形成大穗;豫麦54的最适播期为10月6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催芽机播小麦种子适宜的浸种条件,选用小麦品种偃展4110,将其种子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分别浸种,分析了种子吸水特性与种子回干后的活力。结果表明,在种子吸水率相当的条件下,采用较低的温度浸种,浸种液的电导率较低,即能够减少种子内含物渗出量,并且种子吸胀率较小。与其它浸种处理相比,30℃浸种6 h和40℃浸种4 h下小麦种子简化活力指数较高。30℃浸种6 h处理既保证了种子发芽率和活力,又相对适合机械化播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三个莴笋品种的播期与产量的关系,采用15种曲线进行拟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最佳拟合曲线皆为二次曲线,通过方程预测它们的最佳播期分别是8月19、18和16日,与之对应的平均单株最高产量分别为0.33,0.31和0.28kg。  相似文献   

15.
选用2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亲本及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分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单棱期和二棱期的持续长短可作为衡量小麦冬春性的一个内部发育指标,杂种的穗分化进程介于双亲之间,但存在“倾早现象”;正反交间存在显著差异,组合选配中要品种的生态类型,并造反适当的正反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6,(2):70-74
筛选"免晾晒"小麦品种(种质),实现小麦籽粒在穗上脱水至安全水分后直接入仓是小麦规模化生产的新需求。以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及部分新育成苗头品系为材料,于小麦蜡熟初期至收获期,测定了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和穗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蜡熟至收获期不同小麦籽粒含水量呈"慢—快—慢"的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3.07%,14.77%和3.06%(5月29-6月1日籽粒含水量),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同期籽粒含水量高于红皮(春性)小麦品种,并随籽粒成熟度的推进,差异逐渐缩小;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脱水速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具有脱水快的特性,1天内籽粒水分可从25%脱至13%左右(5月30-31日,6月4-5日籽粒含水量),其中脱水最快的品种为新麦26,为4.83%/d,最慢的品种为生选6号,为3.13%/d;相同籽粒含水量下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耐)性明显高于白皮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皖麦47是六安市农科所选育的弱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适于江淮地区种植,播期10月20日~11月5 日,基本苗15~18万/667m2,施N量12~14kg/667m2,基肥比例7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主茎优势型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不同栽培措施对其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穗、多粒、主茎优势型品种籽粒干重增加的关键时期是小麦灌浆的快增期。提高灌浆增后期至快增前期的灌浆速率;稳定快增后期灌浆速率;促进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对于提高此类品种籽粒干重至关重要,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多粒、主茎分蘖优势型品种有利于籽粒干重增的最佳播期是10月4日,最佳播量是375*10^4粒/hm^2,最佳的施肥方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科技学院乔榭试验田进行,以小麦品系3015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研究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品系3015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早播晚播中播.籽粒中磷的含量差异显著,中播比早、晚播含量分别高9.2%、7.4%;钾素含量早播明显高于中、晚播,分别高79.7%、157.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浆过程中,花后31 d之前小麦籽粒氮素含量在3个播期之间差异极显著,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其差异逐渐降低,在花后24 d,小麦籽粒中氮素含量早播比中、晚播分别高2.3%、14.5%,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建议小麦品系3015早播,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播期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旱地冬小麦集水补灌的播期密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3(10月1日)、播期A2(9月24日)与播期A1(9月17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最优组合为A3B2即10月1日播种,播量300万粒/hm2,产量达3441.0kg/hm2.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达16.05kg/(mm*hm2).并对A1、A2、A3播期的冬前、拔节期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