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合资本主义的现实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和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路之一;而“市民社会”也是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市民社会理论构成了葛兰西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相比较,葛兰西的对市民社会的考察呈现出两个重要的差异:一是研究视角的转移,即从经济哲学的视角转移到文化哲学的视角;二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转移,即从政治革命转换到文化革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现代性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荣 《教学与研究》2005,1(10):50-56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阐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真正的实践领地。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全面探究后,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从而提出超越市民社会,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这里,市民社会又成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自我批判与超越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看,从《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到《神圣家族》,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蒲鲁东理论的积极因素,逐步实现了其批判对象的转换,即从批判哲学、国家和法转向批判所有权和市民社会;从《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手稿,马克思以蒲鲁东的理论缺陷为参照,不断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当中,并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界通常认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实现了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但实际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探索过程。它比我们所想像的要复杂。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背景。要超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不仅需要从哲学上破除黑格尔的神秘唯心主义,而且还需要深入到经济学领域清理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地基。以《巴黎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两个转折点,马克思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才最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中文第一版标题为“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价值的货币形式因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的内容引起了诸多的探讨.本文通过重新研究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这部分内容,认为马克思在这一部分的直接对话对象是黑格尔,并从经济学—哲学批判的视角,揭示出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根本分野,即黑格尔想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修正式改造,而马克思则想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基础,重建一个新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正是对传统市民社会的批判性替代.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联系原本”开展“副本批判”的重要探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中揭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辩护本质,在批判异化劳动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颠倒实质,在批判思辨唯心主义中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抽象秘密,确立了通向“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意识形态逻辑,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术语革命”中的正式出场准备了物质肉身和思想前提,堪称马克思哲学革命前夜“最重要的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与人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批判性是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显著特征,这种批判集中于马克思对法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马克思强调人权就是市民社会中利己人的权利以及资本剥削劳动力的特权。因此,只有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才能扬弃资产阶级人权的内在缺陷,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不仅仅是批判的,他对市民社会有两种理解:一是其特定意义,即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分析和批判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二是其一般意义,即充分肯定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是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诞生的标志。在1848年革命之后的相关著述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并未放弃对市民社会的一般性理解。通过批判国家过度管制市民社会的历史倒退现象,马克思强调要解放市民社会,实现"社会机体"的合理发展。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准确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现有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研究还有深入拓展的必要,宜在无政府主义的语境中定位蒲鲁东及其思想,并在更广阔的启蒙政治哲学和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语境中来理解两人的关系。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体现在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空论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立场与小资产阶级立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人类社会”与自由社会等的区分。这种定位和理解有助于把握蒲鲁东的整个思想及其基本性质,也更有助于反过来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从而为21世纪的人类解放道路提供原则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留白”,这些“留白”浸润着他对突破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框架的思考。马克思搁置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市民社会》章写作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无法对私有财产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一方面,他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式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缺乏经济史的理论视野,无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两个转向:其一,对私有财产和等级问题的历史考察,使他无意中转向了唯物史观;其二,认识到深入研究市民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促使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从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突破口,而且也是整个市民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以下简称“第三版”)的第八、九、十章,即“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其核心是揭示历史的本质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三章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斗争的焦点。因此,讲好这三章,对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概念,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实质,科学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启示。重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无疑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遇到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原因的论战等物质利益的困惑后使他感到黑格尔国家和现实的对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并促使他从政治经济学中去解剖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苏国辉 《文教资料》2005,1(26):129-131
市民社会的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通过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得出与黑格尔截然相反的结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由此达到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而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得以诞生,从而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  相似文献   

20.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