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本文所指的“经济权力”的含义 ,并指出经济权力对大众传媒制约和影响的客观存在 ,说明本文的探讨目的 ;第二部分引述和分析中西方的媒体角色观 ,指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导下 ,媒介“公共责任”和“商业逻辑”是难以回避的矛盾冲突 ;第三部分通过对媒体、广告商、受众三者关系的分析 ,从理论上指出经济权力 (主要是广告商为主的经济利益集团 )对大众传媒具有特殊影响力 ,说明媒介事实上不享有高贵的独立性 ;第四部分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指出大众传媒在经济权力影响下产生的一些负面现象 ,如营销意识的侵蚀、新闻贿买、消费主义取代批判意识等 ;第五部分是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我国大众传播业的实际 ,对如何正视媒介与经济权力的关系、媒介的责任和发展方向等做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孟 《新闻传播》2023,(17):43-45
随着“女车主维权”现象的凸显,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大众传媒对“上海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传媒借助多媒介文本进行共时性演绎与历时性编码,完成对“女车主”媒介形象的符号化过程,指出这一建构过程造成社会性别异化与暴力模仿行为的社会影响。这在新时代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背景下,或将对大众传媒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时间观念与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始终如影随形,从循环时间观到线性时间观,乃至现代社会的钟表时间观和新时空观等,都可以看到时间观念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大众传媒时间”是当今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观念,休闲是一个贯穿始终却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类活动,本文从时间观念考察“大众传媒时间”对人类实现休闲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的社会民主化进程加速; 同时, 中国大众传媒也开始具有一定的公共领域的功能。本文运用“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 分析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其对公共事务的知晓和社会政治参与价值观之间的关联, 考察中国大众传媒在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功能; 并且希望能为丰富相关的媒介效果理论, 以及为探讨社会民主化、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们生活在被媒介包围的社会中,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的真实写照。数字化生存,媒介化社会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典型表现形式。无论哪个国家都不能忽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特别是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它对于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成山 《当代传播》2012,(3):119-121
在当今社会,媒介歧视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和媒介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媒介歧视的定义、若干表现、媒介歧视的实质、原因、社会危害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五个方面出发,对媒介歧视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指出大众传媒对于利润的疯狂追逐、信息传播资源的不公正分配以及媒介对自身角色的模糊认识是导致媒介歧视现象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富钊 《大观周刊》2013,(8):133-133
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玲璐 《新闻世界》2012,(10):87-88
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通过对传统媒介如何整合网上舆论,扩大舆论的影响力;传统媒介起到“接力棒”的作用;网络媒介善于吸收传统媒介精华;传统媒体等舆论领袖积极参加网络讨论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是怎样互动的。通过对传统媒介表达舆论意见时更具系统性,完整性;传统媒介的报道更具持久性;传统媒介有利于稳定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互动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层层推进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媒介已经逐渐实现由“做节目”到“做活动”的转型。这种显著的变化为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扩大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强电视媒介与其他类型媒介之间的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7年对南京主城区297名女性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媒介接触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考察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念的改变有所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对其知识信息方面的影响则更大一些。女性农民工对大众传媒心存一定的期望值,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更多的教育类知识信息.  相似文献   

11.
判断媒介的运作状况,仅凭其自身的生长因素加以评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媒介在社会中功能与角色的演化来分析,这样才能对媒介在基础因素、功能拓展诸方面确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体系.由此出发,我认为:1998年从媒介内容层面来说,媒介功能上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媒介的关系而论,竞争趋于白热化。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可以简括为“解闷”──指的是媒介的娱情功能;“解气”──指的是宣泄与舆论监督功能;“解惑”──指的是指导性的功能,它是一个大宣传概念,不仅包含政策、思想观念上的指导,还有生活向寻、资讯服务的内容。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媒介在甘南藏区的普及,大众媒介对农牧民日常生活的“再构成”作用推动了藏区社会组织、公关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加速变迁.本文选取甘南藏区五个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田野调查,在系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大众传媒普及对甘南藏区社会组织的冲击、乡村“权威”的转移与公共生活新“中心”的出现以及媒介叙事导致甘南藏区日常生活中公共行为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当前大众传媒的娱乐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新闻内容本身的娱乐化。动不动哪个名人的隐私就被搬到了报纸或电视上,谁和谁一起吃饭,谁和谁一起旅游。如田亮激吻浙江卫视女主播、文章夫妇美国掷千万豪赌等这种内容也可以成为头版新闻,即便是象征高雅文化的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也和王力宏扯上了“理不清的关系”并以此来搏眼球。  相似文献   

14.
以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当前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献梳理基础上,文章认为,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涵盖各种人群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受众。提出以媒介素齐作为考察农民与传媒关系的一种视角,考察农民与媒体之间的真正的关系状态,以使农村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文章还从“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对媒体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评价”和“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与传播活动的参与”等三个方面计论了用以考察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苓  李红涛 《新闻界》2005,(3):121-122
在通过对当前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献梳理基础上,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涵盖各种人群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受众。并提出以媒介素养作为考察农民与传媒关系的一种视野,考察农民与媒体之间的真正的关系状态,以使农村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文章还从“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对媒体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评价”和“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与传播活动的参与”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用以考察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传媒产业的理论视角:控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岚 《现代传播》2004,(5):77-83
本文在充分讨论媒介的组织特性和媒介资源控制情况的前提下 ,通过说服研究、批判理论模式、使用与满足研究和技术理论等理论框架 ,厘清传媒产业的影响力问题 ;并且运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概念解释传媒市场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政府在市场宏观调控方面的干预因素 ;接着从系统外部和内部即传媒的市场生存环境和竞争力两方面 ,对作为社会系统的媒介的影响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以期为进一步的传媒企业产业价值链和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报道的观念、模式和报道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经济报道中的情绪化特征仍十分明显,如对一些名噪一时的“新闻企业”、“新闻人物”以及畸形的热点经济现象作过度报道,“短命新闻”时有所见。这些报道的“短命”除了与所报道典型自身的因素相关外,一定程度上也与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失误有关。 一、经济报道情绪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政治学中的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为基础,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了公民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文章认为,媒介传播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了公共广播电视作为公民社会“第三部门”的出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第三部门”媒介建构的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郑歆 《传媒观察》2007,(5):41-42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它主要是生产者对公共政策认知结果,并对公众建立公共政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及树立政府形象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定程序的合理性和制定者的公信力、执行者素质和效能等方面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内在因素;适度的信息传播量、媒介报道框架、媒介类型和公众原有立场倾向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