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从事了新闻工作,也许我至今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与成才》。那还是1988年初,我从四川市委办公室调出参与组建绵阳日报,因为没有专门搞过新闻,心中无数,使四处请教,寻找资料,仍然间发现了《新闻与成才》。翻开一看,见“新闻业务”、“作家与记者”、“新闻知识卡片”、“知识杯”、“写作杂谈”众多栏目,内容丰富,亲切实用,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像一个个老师与我娓娓交谈,对我们这种正愁不知如何起步的办报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从此,《新闻与成才》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说来也巧,一次我翻开当年第9期《…  相似文献   

3.
听说韩劲草同志早年曾做过新闻工作,我慕名找到韩老,想请他“谈谈传统”.不料韩老谦虚地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很短,关于我没有什么好写的,随便聊聊倒可以。”于是,应约在一个上午,我走进了他的客厅。客厅里光线明亮,摆设简单。一张茶几,几副沙发,墙壁上挂着已故文化部部长、中顾委  相似文献   

4.
从踏上西藏高原的那一天算起,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42年了。回顾已经过去的岁月,如果与我同时代的有些伙伴相比,我应当承认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党和人民给了我足够的机遇,使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逐步成长。我有机会目击我们的登山健儿,在地球之巅同“白色死神”搏斗;我也曾同我们的边防战士一道,在喜马拉雅山的林莽里度过硝烟弥漫的日夜。在西藏高原上的漫漫岁月里,我参加过百万  相似文献   

5.
“钻进去”与“跳出来”——写好通讯的体会陶发君吴政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几年,我们实在算不上写通讯的高手。然而,由于偏爱通讯,尤其学生时代曾被焦裕禄那篇通讯感动得泣不成声,便特别看重、且经常学习和实践这一新闻体裁。久而久之,也就触摸到几许要旨,写过一些为人...  相似文献   

6.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7.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2,(11):27-28
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刚搞新闻时,总感到身在基层没有什么新闻可写,其实不然,只要你留心连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就能时时处处发现新闻。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基层报道人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高峰和我     
漫画是一种评议性的艺术,和新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我从事漫画工作,就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人民日报自不必说,那是我工作30多年的“家”。此外,还有大公报,虽然未曾在那里工作过,但我和大公报也算是老关系了。1942年我从学校出来,在四川五通桥镇的黄海化工研究社工作。那是范旭东的三大企业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从天津迁来的。开初,社里订的就是一份大公报,所以对报上发表“本报特派员”的报道常看,名字也记得熟,在这些特派员中,和我关系最深的是张高峰,我们是莫逆之  相似文献   

10.
我们曾经说过,一年一届的新闻函授学习班,好比是小学一年级,是新闻专业的基础课、启蒙课。年年办函授,年年是一年级。十年来,我们函授教学的基本教材,虽然作过几次增删,但基本框架和章节没有大变;教学方法每年虽然略有变化,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所以,我们经常对学员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上了一届函授,弄懂了新闻ABC,跨进了新闻的门槛,学员们就可以放“单飞”了。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一年的函授学习,对你的工作和生活,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帮助。假如你有机会进入新闻专业的行列,有一年函授“垫底”,也有…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机器里多种监督中的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报纸则没有战斗力,没有读者,从而在报坛上也就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新闻舆论监督是“惹人”的事,被批评和被揭发者常常闹到报社来,有的竟结伙前来,拥一走廊人,闹得人几小时甚至几天办不成公。我就碰到过这类叫人烦恼的事。有一年我们政法部编发了周至县农村一个案例,当事人胡某认为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来我办公室大吵大闹,还拿头在墙上碰,说他“不活了”。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吓得我不敢让当事编辑出面,许诺由我这个主任亲自去他县调查处理。还有一年…  相似文献   

12.
说说樊启林     
樊启林写稿子的故事我知之不多。因为在我于《中国空军》杂志任职,对成千上万字的稿件有生杀大权时,他从未找过我。真正认识他是他这次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的作品结集出版,我读了他那篇饱蘸心泪写成的“后记”之后,才大为惊讶: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他居然写出那么多我早就读过却没有注意是他写的作品。樊启林是我最为欣赏的那种“有水平写出来、有本事打出去”的人,这是一个称职与成熟的新闻记者必具的素质和标志。我翻着樊启林长达20万字的自选集,心儿便随着他去了海岛,去了高山,去了边防,去了那一个个…  相似文献   

13.
《解放军报》前一时期突出宣传的先进个人典型——金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范匡夫,他是我的老领导、老战友,我的入党介绍人。十六七年知心朋友,他的个性,他身上发生过的好事、趣事等自然有许多可说,这里只说他带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往事。  那是我刚从地方特招入伍之时,匡夫是我所在军部的宣传处长,我是新闻干事。我自认为自己在地方上便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很不把“本报讯”之类的豆腐干文章当回事。但是,一方面当成“小菜一碟”,一方面又不得不写上几篇新闻稿应付工作。匡夫对此很为难,批评我吧,我是“专家”,嘴巴比他老;不批…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部队档案员。最初,我是从接手过来的那一大堆档案书刊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切领悟到周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和江总书记“我们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谆谆教诲的深刻涵义。记得前任老李曾针对我“打退堂鼓”的思想说过一段话。他说:“革命军队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档案工作者可能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如果你、我、他都不愿充当这个零件,那这机器还要不要正常运转!”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份量很重,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一次“淬火”和升华。我在十四年中曾因工…  相似文献   

15.
我虽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新闻技术工作,但对新闻传播学却是一个门外汉。外行也有外行的“好处”,那就是包袱比较少,胆子比较大,今天,我就斗胆地把新闻传播学选作本次“杂谈”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郗芳从事新闻工作10余年,先后8次被军区评为先进个人,其作品20多件次在全国、全军和军区获奖。但他从不引以为傲。“如果说有什么聊以自慰之处,那就是所经手的每一篇新闻,都经住了真实的考验”。那么,在充满艰辛和诱惑的新闻岗位上,他又是怎样洛守真实性这一原则的呢?求真的思想如果说“真实”今天已成为郗芳的座右铭,那么在1983年当他刚刚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时,显然是一种深刻的训诫。当时,郗芳所在的某师新闻干事因报道严重失实被调离岗位,从此,他挑起了师新闻报道工作的大梁。前车之鉴,如警钟一般悬挂在他的脑际。无论是硕果…  相似文献   

17.
新闻要真实;做人要真诚、老实;新闻要快写快发,做人要勤奋、敏捷;新闻处处求新,人的思想、知识要时时更新;……新闻,难道是有生命的吗?否则,怎么会与人生有诸多的相同点?──金天恩日记摘抄因过去同在一个机关工作的缘故,我们太了解金天恩了。他没有搞过一天“专职”新闻,收获的新闻作品却剪贴了厚厚的4大本;他不是出身“科班”,也没有拜过名师,却有一大摞各级新闻单位颁发给他的新闻作品获奖证书;他连续10多年被新疆军区和几家省级报刊评为优秀通讯员,1993年,被兰州军区评为1991年至1993年度优秀新闻干部。这个新闻圈外…  相似文献   

18.
学会倾听     
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九年了。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周围人眼中的“小妹妹”,变成了现在小同志们口中的“宋姐”。年纪长了,热情不减,这九年来,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过。其实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格去谈什么“自己的新闻体会”。因为周围有着太多优秀的新闻人。所以今天的我,愿意以一位仍然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新闻之路。平等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如果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问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19.
提起陆定一的名字,许多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是由于他在“文革”之前,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宣传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高官”,也不仅由于他在“文革”之初即被作为“彭罗陆杨”之一首当其冲,遭受不应有的挞伐,更是由于他的作品《老山界》曾在“文革”前后作为中小学语文课文,哺育过千千万万孩子的心田.至于新闻、理论、文化、艺术界人士,听到陆定一的名字,更会生出几分敬意和亲切来.因为陆定一同志曾经长期主管我们的文化宣传工作,并且提出“百家争鸣”的动议,与毛泽东同志的“百花齐放”共同形成了著名的“双百方针”.同时,陆定一同志还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20岁开始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二三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中国青年》、《青年实话》和《红星报》的主编.1942年,他又出任延安《解放日报》的总编辑.说起陆定一同志对新闻学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50年前他发表的那篇划时代雄文—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地指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50多年过去了,后来的新闻学者不知给“新闻”下了多少个定义,然而“陆氏新闻定义”因为其唯物主义内核而  相似文献   

20.
吕芃 《青年记者》2008,(7):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