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杰 《新闻知识》2006,(12):76-77
每到开学的时候,媒体就会把目光投向贫困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无疑,这有利于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与同情,进而引发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助。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发了新闻,贫困生得到了帮助,企业和个人也获得了宣传效应,事情从表面上看是“三全齐美”。但是媒体在对贫困生的报道中,往往有一个固定模式:仪式开始,受助者接过钱物后,要感激涕零的表达一番感谢,对受助者的困难状况,媒体往往是做“原生态”的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细节都毫无遮掩地曝露在电视屏幕上。受助者在得到关注和资助的同时,往往也要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笔者认为,在贫…  相似文献   

2.
廖仲毛 《新闻记者》2004,(12):76-76
每个学期的开学之际,新闻媒体都要对贫困学生给予关注,有报道贫困生得到社会资助的,有报道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的。媒体的本意是好的,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学生,让所有的贫困家庭了解各种救助机制。但是在这些报道中,我发现,被报道的贫困学生往往不愿意面对镜头,有的低着头,有的别着脸。  相似文献   

3.
每个学期的开学之际,新闻媒体都要对贫困学生给予关注,有报道贫困生得到社会资助的,有报道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的。媒体的本意是好的,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学生,让所有的贫困家庭了解各种救助机制。但是在这些报道中,我发现,被报道的贫困学生往往不愿意面对镜头,有的低着头,有的别着脸。家里没有钱,这是让人心酸的事实;需要社会帮助,这也是十分无奈的事。有些记者看到贫困学生并不怎么配合采访,觉得不理解,认为自己作为媒体并没有恶意,相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播让全社会知道学校的政策,让更  相似文献   

4.
每年七八月份,帮助寒门学子圆上大学梦的爱心动员,即"关注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是大众媒体的常规报道.近年来,我的"吁捐"新闻帮助多名贫困生找到捐助人,圆了大学梦.与此同时,我的"吁捐"过程也曾遭遇挫折,甚至吃过"闭门羹".对"吁捐"新闻如何融入人文元素,我认为可归结成一句话:"吁捐"新闻必须出于媒体记者的爱心,在采访及写稿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5.
春节前后,社会各界都会忙于访贫问苦,媒体也会做跟进报道.但年年做这种报道,别说读者,就是媒体自身也有审美疲劳,如何改进这一模式?<上饶晚报>2010年通过开展"双百"活动较好地开创了一条新路径. 一场爱心接力 "双百"活动是指<上饶晚报>策划的"大手牵小手·助百名贫困儿童新年圆梦"和"暖冬·关爱百名贫困老人"两项活动. 活动进人征集贫困对象名单阶段时,有的主动上门报名,也有老师为班上学生报名,有社区干部为老人报名,也有邻居为身边人报名等等.当活动进人认捐阶段时,涌动的爱心潮流令我们始料不及:有偏远山区的农民来认捐,有从事个体工作的人士认捐,当然也有不少爱心企业认捐.  相似文献   

6.
2002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围绕其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不少媒体作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报道."贵州‘艾滋女'结婚事件"(以下简称"结婚事件")无疑是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新闻:贵州一名28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她相恋了5年的男友到北京参加第四届性病艾滋病研讨会,随后还将由中国预防医学会为他们举办一场特殊的婚礼.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事件的主人公小琴和小明(均为化名)在世界艾滋病日期间成为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7.
吕雅琼  杨锐 《今传媒》2012,(4):134-135
自我国在1985年发现首个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来,媒体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也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媒体成了人们获取关于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流动人口呈现着迅速增长的态势,预防艾滋病也成了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媒体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2011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关于艾滋病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报道的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特色是媒体的生命力.媒体特色越突出,新闻魅力越显现.没有特色的媒体,或者碌碌无为,或者在竞争中被淘汰.但媒体的特色在哪?转载或者抄袭,或者靠二手材料整理出来的东西显然没味道,原创的新闻才最有"味"!从大众报业集团近两年来搞的原创新闻大赛的效果来看,媒体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原创性上:"原创新闻"提升着各家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半岛都市报来说,大量原创新闻的涌现,使得报纸更有看头了,更有影响力了,更受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中国报业"作为全媒体转型的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国外的传媒集团大多数拥有跨媒体的产品形态,不存在研究"全媒体"的学术课题.二是中国在广电媒体和平面媒体之间由于政策限制存在不均衡的发展空间.例如广电媒体允许创办如广播电影电视周报之类的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不允许创办广电媒体.广电媒体有研究"台网"融合发展模式的需要,但没有动力在战略上求"全",因此广电媒体不是全媒体的主要研究对象.三是在中国,全媒体的概念首先是由报业集团提出并付诸实施,中国报业从单一介质报道到多媒体报道,从单一媒体运作到全媒体运营做了多种模式的探索,迫切需要进行理论总结,以进一步推动其全媒体战略.  相似文献   

10.
公益新闻是指包括慈善新闻在内的,关于救济弱势群体、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公益事业、与公共利益密切有关的新闻.20世纪初,我国报纸就有过公益新闻的报道,如1903年<申报>刊登了<劝募山东四川两声急赈>,报道山东四川洪灾,呼吁民众捐助.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媒体对公益新闻主要还是局限在新闻发布上,或者通过新闻来动员社会救济.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媒体对公益新闻的参与和报道,不再局限于一报了之,而是更主动地介入,既宣传报道,又通过自身努力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媒体在公益新闻中的角色已从单纯的报道者向组织者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负面报道",无论是在读者受众中间,还是在传媒业界之内,都是一个时常会被提及的词汇。负面报道,因其"负面"色彩常常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形成社会化传播,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慎重、认真地做好负面报道,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摒弃"负面报道"的媒体不是一个好的媒体,更不是一个全面深入地做新闻的媒体。新闻报道的基石是客观现象。客观现象有正面的,也  相似文献   

12.
先由媒体报道苦难故事,再由媒体发出救助倡议,这样的新闻报道日见其多。某地的几家媒体,在开学之际,各自组织的名目繁多的捐助贫困生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而引起了一些不良反应。甚至还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两人住在同一个病房,病情相对较轻的那个有记者报道,爱如潮涌;病情更重一些的那个没经过报道,竟无人问津。这样帮了一些人,同时却对另一些人造成了难以名状的伤害,也使得媒体公正性大打折扣。媒体应该适度控制这类新闻的报道频率,一段时间内,一家媒体这类新闻不能太多、太密集,要把握好报道“尺度”和平衡,不能对市民爱心造成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3.
夏永辉 《新闻前哨》2012,(11):41-42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反映了它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中之重"地位。对各级媒体特别是省级党报而言,"三农"报道一贯都是领导重视、读者关注的重要题材。将专业性比较强、远离市民生活的"三农"报道做得鲜活、可读又有深度,既是媒体从业者的本职要求,也是报纸万千读者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兰强 《传媒》2013,(2):42-43
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它是媒体在受众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美誉度、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是衡量媒体对受众的亲和力、感召力及其传播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新闻界轰轰烈烈开展的"改文风、树新风"活动,其终极目标亦为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巩固在新传播格局下主流媒体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报道违反了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原则,导致党报的公信力有所下降.要巩固和提升党报的地位和功能,必须大力改进新闻报道,捍卫和提高党报公信力. 造成党报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大致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少数记者道德滑坡,唯发稿、唯眼球是图,混淆视听,误导读者;二是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自身经营窘迫,以"新闻"挟"广告",你不投广告,就夸大你的缺点,编你的负面报道,搞虚假新闻;三是媒体商战中被他方利用,做了别人打击竞争对手的"枪手""棋子",搞有偿报道;四是初衷正确,但工作态度漂浮,采编作风不扎实,求证不深入,以至关键的数据甚至主体内容失实;五是在媒体多极化格局中,来不及做好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工作,却乐做"剪网"高手,直接下载网上内容为我所用.由于上述种种问题,读者自然对党报报道有了负面印象,进而对党报公信力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15.
覃圣云  黄雪倩 《传媒》2016,(3):72-74
工作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特别是各级机关报刊经常性、大量出现的报道种类.长期以来,媒体采编人员在工作报道方面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其一,围绕职位高的领导人做文章,把领导人就某项工作所作讲话、指示的要点一一罗列道出;其二,对工作会议的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然后列出参会的领导人;其三,对工作现场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让读者感觉似乎也到现场转了转,但却抓不到要领,基本上就是给读者端出个“大杂烩”.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核心,实质在于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说到底新闻学是人文学科,新闻报道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为人们的需要而发展,新闻报道有责任倡导人文关怀。”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界需要人文的渗化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艾滋病报道是能集中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一个报道领域。从1988年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起,我国媒体就开始对艾滋病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报道。而综合考察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情况,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虽在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做足本地新闻,凸显地域特色新司资源开发成功与否是事关媒体竞争力强弱的大事.在当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本地,通过整合各种新闻资源做足本地新闻,是激烈的新闻争夺过程中逼迫出的新式武器.《聊城日报》在近几年报纸区域化的潮流下,一直坚持办出"内容实用、贴近生活"的报纸,即一切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根据读者的需求,简练通俗地报道本地新闻,凸显地域特色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韩晓玲 《新闻前哨》2007,(12):55-56
对于贫困学生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教育新闻。然而,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报道方式,使原本应该体现关爱与真情的报道有点“变味”了。  相似文献   

19.
初夏时节.当众多的学子历经千辛万苦跨过高考独木桥后.一部分贫困学生“考得起学读不起书”的问题又一次摆在社会和媒体面前。如何开展好爱心捐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让众多的好心人慷慨解囊.共创和谐社会?武陵都市报今年暑假期间对此进行了新的尝试.即用“青春励志故事”来感动读者、激活爱心,织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纽带.使社会新闻传扬更多的人文精神。从7月底到9月初的短短40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在社会新闻版“爱心捐助贫困大学生”专栏上,刊发“青春励志故事”40余篇.收到爱心捐款30余万元.使40多名贫困大学生筹足了第一学年的学费.顺利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报道的语言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熙 《新闻界》2005,(5):150-150
艾滋病报道的相关用语能左右公众的舆论、认知和态度.当前,由于媒体记者和编辑缺乏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往往用大量“惊心动魄”的语言来突出艾滋病的可怕性,诸如“世纪瘟疫——艾滋病”等,以期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媒体开始走向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市民类报纸纷纷抢滩登陆云南报业市场,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为了提高阅读率或收视率,争取更多的广告投放,抢夺能够抓住观众眼球的新闻就成了媒体的生命线.因此,在艾滋病报道中,媒体猎奇、炒作的风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