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老子所讲的“道”是个客观的精神性的本体,因此认为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本文从“老子明确说明‘道’是‘物’,有‘象’”、“老子确认‘道’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体”、“老子的‘道’是‘虚’,是‘气’”、“老子的‘道’没有客观精神的特点”等四个观点出发,以较为充分的材料和分析,论证和说明了老子所讲的“道”是客观物质存在,确认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也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还老子哲学以唯物主义性质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要:“道”既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终极点;既是其基石,也是其核心。老子对“道”的反复变化的种种论证,则构成了老子哲学的全部内涵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包括本体道和规律道两部分,本体道又包括“无”、“有”。“无”是宇宙万物最初的本源,它为虚空之神,有“虚”、“静”、“小”的特点,“有”是生养之神。有“混沌”、“动”、“大”的特点。道体是从“无”至“有”的,“无”虽有创造的潜藏力,但需要最初的鼓动力。在老子那里,由于更注重以“反”为内容的规律道,以至老子把规律道作为道体从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最初动力。  相似文献   

4.
“道”与“名”的哲学关系贯穿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始终.老子哲学对“道”和“名”有深刻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构建了“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名实之辨”的哲学问题,对“道”与“名”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观,其价值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力图通过对作为世界本原和根源的“道”及其特征的描述,为变动不拘、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寻求稳固的基础。“道”并不是事物之外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过程之中。“道”借具体事物显现自身。“道”不能言说,不能用具体的概念来描述,但是人能通过“体道”,通过人内心的体悟而达到心的澄明。因此,人可以凭借具体存在的有形的事物,达到对于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道的状态的领悟。这样,“道”所具有的“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处下”等特征,亦应成为人们在“体道”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循“道”而行,生存于现世的人才能达到如“婴儿”、“圣人”般“朴”的状态,达到内心天真整全的境地。老子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宇宙世界的真实存在状态,为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提供解决困境的方法。老子哲学并不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反动,而是在“隐士”的消极思想背后,寻求并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也就是要突破个体生命自身的许多局限性,拓展人的精神生命,追求人的心境自由,从而达到“既有限而无限”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玄”字本义索解与“道”之原型探求朱炳祥“道”是老子哲学的第一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范畴。但是“道”的原型是什么,却是古往今来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道”;玄扎之门,是谓天地根”中的“玄牝”也是“道...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代表他思想的有现存《老子》一书,通常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以“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由于老子的“道”对后世哲学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要位置。然而老子“道”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历来就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坛。有的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的则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更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即唯物唯心两者兼有的矛盾范畴。本文也来探求老子“道”的哲学性质,但笔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尊重历史,即不仅要从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有其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的展开以“道”为中心,老子对“道”有着多侧面的界定和描述,综括而言,“道”具有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的五官无法把握、“无为”、客观存在、可以认识等特点。老子哲学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论语》中有老子“道”论的明显折射、“无为”思想深刻影响了孔子、谦虚不自满思想对孔子有重要影响、“不言之教”对孔子有明显影响。探讨老子哲学的体系,揭示老子哲学对孔子的影响,对把握先秦哲学的真实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代时期的生态平衡思想对老子有一定影响,在长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生态平衡思想,他的“道”哲学强调的是按规律办事,顺其自然。这对我们今天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