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睿齐 《湖北档案》2007,(12):34-34
我们一直倡导要多读书,读好书;却很少提及要读自己,读懂自己。读别人不易,读懂自己更难。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是对千百万人通向成功的忠告。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对手,到底有多少成功的路子,恐怕是难以计数的。但有一个对手,有一条路子,我们必须要认清,这就是我们应该辩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  相似文献   

2.
有幸,我被评为重庆经济报2003年11月份的“明星记”。我看重这份荣誉,更深深地感到这份荣誉给我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作为一名从事财经报道的记,我认为,对于自己所涉及的报道领域,就是要广泛获取信息,重点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让业界和读认可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说:“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使广大读喜闻乐见。”当我们在坚持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了政治家办报,坚持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之后,如何能够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关键是引导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纸质媒体新闻图片的广泛运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广大读的认可。“读图时代”正健步向我们走来。下面,就“读图时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记者要有自知之明,道理很好懂,但要真正做好并非易事。近读有关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阮次山先生的报道,深感他在这方面的做法可资借鉴。记者怎样做就算有自知之明了呢?阮次山用行动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既已选择记者作为自己的职业,就要认可自己天生就是个做记者的料,就要把做好记  相似文献   

6.
即章要,“是论的必要附加部分,是以提供献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叙献重要内容的短。它是为了帮助读了解章梗概,并便于献检索之用。凡学术性较强及篇幅较长的章,都应附有要”。要是论的重要信息点,阅读要已成为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一步。近年来,不少检索类的和数据库、学术期刊光盘版应运而生,作要想通过检索类和网络把自己的成果介绍给更多的读,  相似文献   

7.
一张报纸,要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唯一的办法就是贴近受众,让受众真切感受到这是一张自己的报纸,可信、好看、有用。  相似文献   

8.
办刊人要想着读刊人,这是办刊的重要原则。为什么要把这一条确定为重要原则呢?这是因为,没有读刊人,办刊就失去了意义。要想着读刊人,首先就要知道谁是读刊人,如果不知道谁是我们的读刊人,办刊就会迷失方向,效益(社会的、经济的)就难以保证,这样办出来的刊物,更谈不上有什么意义。高校社科学报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学术理论性期刊,高校社科学报的读刊人究竟是哪些人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期刊的定位和办刊宗旨,也直接关系到办刊的效果,必须认真对待。高校社科学报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相似文献   

9.
我们一直认为,最好的出版社不一定要产品大而全,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让读者在某些方面认可和信任它所出版的图书。作为中小型的出版社,我们要紧紧抓住妇女社的特色,将上述几类产品做深、做细、做精,做成品牌。  相似文献   

10.
在我担任报社摄影记和图片编辑的13年中,通过不断地向《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及各军区、军兵种报学习、求教,既使自己的摄影水平和编辑能力有了提高,也使自己分管的《火箭兵报》摄影工作有了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摄影专题报道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读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料》2007,(1):65-65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人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记得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相似文献   

12.
一、信息定格———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  相似文献   

13.
唐永长  陈文扬 《大观周刊》2011,(32):149-149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们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们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呢?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4.
刘磊芳 《新闻前哨》2006,(11):28-28
随着都市报、晚报的兴起和发展壮大,地方党报的读越来越少,地方党报的发行也一年更比一年难。要想吸引读,留住读,地方党报必须寻找自己的“卖点”。那么,地方党报的“卖点”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15.
魏令华 《新闻三昧》2005,(12):36-36
企业报要发挥作用,就要让读爱读、爱看。如果读不愿意读、不喜欢看,就无法发挥报纸的作用了。因此,我们要始终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让报纸更耐读、更好看。具体包括:内容更耐读、更好看——贴近企业中心工作,新鲜、重要、有趣、有益,是读欲知而未知的新闻事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标题更耐读、更好看——简明贴切,生动传神,能给读带来美感和愉悦感,  相似文献   

16.
刘锐 《新闻三昧》2006,(1):74-75
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让自己编辑的报刊赢得读强烈而持续的关注,编辑就应该逐步拥有三件“利器”:选题策划能力、撰写观点独特言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报道内容与编排方式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才能牢牢吸引住读的眼球。  相似文献   

17.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报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晚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当前晚报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晚报为了竞争,竞相扩大版面.降低报价,加大发行力度,增加报纸的可读性等等。但是,给读的感觉却是千报一面,千一面,很少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消息,几乎是大同小异,给人雷同、单调的感觉,让人厌倦。所以,晚报要想在报业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出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读者,当他拿起报纸来读新闻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篇新闻如果没有足够的引起他关心的信息,那么,他就不愿意读下去。但是,作为党报,它的主要使命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新闻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就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不能去指导、教育读者。在一篇新闻内,读者要信息,而编者要求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有关事实的信息,而宣传提供对事实的解…  相似文献   

20.
时事新闻作为读了解国内外局势的窗口,历来是媒体人倾力打拼的重要武器。新闻竞争眼下日趋白热化,地市报在时效性、采编实力上均无优势可言,如何使时事新闻与本地要闻一样受读欢迎,就显得尤为关键。笔认为,时事新闻要通过编辑的精心劳动,借助“本地化”处理的技巧,让读走近世界,让世界走近读,使“世界语”演变成适合当地人欢迎的“方言”。只有寻找出与读的最佳结合点,使时事新闻本地化,才能让读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继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