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篇文章对《沉沦》与《青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故事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手法和风格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并揭示出造成这些相似和差异的原因,使得这两部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对探索文学创作和鉴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门徒有一个任务.就是他们必须记载老师的言行事迹.这个风气是孔子弟子开创的.后来的诸子百家都继承了这一风气.《公输》就是墨翟弟子记载的墨予止楚攻宋的事迹,中学语文课堂上讲《公输》。一般都认为这篇文章体现墨家“非攻”思想。这是不错的.但仅仅讲这一点还不够,应该通过《公输》这篇课文,将墨家学派的特点讲出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红楼梦》早已如雷贯耳,对书中的人名也很熟悉。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细读课文并将《红楼梦》的前五回通读一遍。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课文这么长,你告诉我们上课要讲些什么,我们可以省点时间,而且上课也跟得上你的思路,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爱莲说》是一篇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文言文。过去的老教材和现在的新教材均选人了这篇课文。为了让广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切地体会到九百多年前周敦颐在这篇文章中赋予的深厚人文内涵.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总结,在教学这一课时,进行了适当拓展,为学生们学习课文奉上了三盘营养丰盛的"菜"。  相似文献   

5.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写人课文。学习《桥》这篇课文,是以教师的讲问为主,还是以学生的读练为主,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有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坚持以学生的读练为主,很值得我们借鉴。下面笔者结合课文教学实录来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异中求同,提出话题 师:课文中有3个小故事,谁来讲一讲?(学生复述《狐狸和葡萄》、《狼来了》和《蝉和狐狸》) 师:这3个故事非常有趣。你们看,故事中的狐狸、牧羊的孩子走出来说话了(呈现课文人物的语言)——谁来读一读?  相似文献   

7.
张丽芳 《文教资料》2006,(28):36-37
冯梦龙所辑的《挂枝儿》、《山歌》两部明代民歌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内容,表现出强烈的自在、自由的民间精神,为文坛输入了勃勃生机,以其俗而不滥、淡而有味、形拙实巧的艺术特征,在生活的沃土上绽放着绚丽夺目的光华,在中国民歌史上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8.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章均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的,论述严谨,但说理特点各异,对其进行比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观和论证技巧。具体的教学可遵循以下教学路径:首先,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概括课文论述的角度,总结《谈读书》《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其次,引导学生分别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例子,比较《谈读书》《不求甚解》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品析《谈读书》用语雅致、文辞流畅、韵律和谐的风格及《不求甚解》明白质朴、亲切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李智   《广西教育》2013,(42):56-57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该课文,容易使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去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戴文锦 《考试周刊》2011,(18):60-60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两篇文章,不仅文言字词艰深,而且主题思想深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不好表述。作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三、四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列举教学中具体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质疑,学生的合作探究,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终于突破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猫》主题的教学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铎的《猫》,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最初发表于 1 90 5年 1 1月出版的《文学周刊》。这篇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它的主题不显现在故事的表面 ,而是蕴藏于作品的内部 ,蕴藏于作品所刻画的猫的身上。所以 ,我们教学的角度 ,是课文分析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选得好 ,可水到渠成 ,分析能直入文章的内里 ,学生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 ,思维随之开窍 ;选得不好 ,如钝刀子割肉 ,讲了许多却并未切中要害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因此 ,只有选择一个新的教学角度 ,才能取得举一纲而众目张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这篇文章主题的教学突破口呢 ?…  相似文献   

12.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中的两篇课文。笔者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整合,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提炼其在说理上的经典之处,为考场情境性写作提供借鉴。这两篇文章说理的经典性在于在语言的得体性、逻辑的清晰性、说理的深刻丰富性、语言的艺术性等,其中前两点为高考评价等级的基础等级要求,后两点为发展等级要求,学生若能将这几点落实到实际写作中,定能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人初中课文。从教近十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4.
王进 《新疆教育》2013,(16):133-133
在新教本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和《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虽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同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同以赤壁为题,都写了赤壁景色,都缅怀了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他们的情感是否又一致,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5.
宋少辉 《中学文科》2007,(11):64-64
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金陵,同在秦淮河畔都写下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两篇文章也自然地成为比较阅读的经典文篇。现在我们将朱自清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来一个比较,梳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点,加深阅读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越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作者感于当时“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 ,以“好诞者死于诞”为主题 ,讲述了一个假称自己能驱鬼治病的人 ,到处向人夸耀 ,骗人钱财 ,而当别人装神弄鬼吓唬他时 ,他却被吓得胆裂而死的故事 ,以此来警世振俗的。本文故事浅显易懂 ,但读来却耐人寻味。那么 ,这个故事在当时具有怎样深远的意义 ?对处于 2 1世纪科技发达的今天的人们 ,又会有怎样的教育意义 ?也就是如何来理解本文的主题 ,这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外 ,文章在写法上也有许多值得…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九年级安排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是千古美文,作者分别是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中,从文章特色、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三个角度去赏读文章,同时侧重后两个方面,启示我们从中去感受他们伟大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讲《师说》,总不免要提一下唐代古文运动。那么,《师说》与古文运动是个什么关系呢?弄明白了这一点,对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丑小鸭》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多少年来,不论学生如何变化,教学这一课,教师几乎都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直抒胸臆的回答,一是学生情不自禁的疑问。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然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没有多少兴趣。有的同学说,小说离我们的生活毕竟太远,很难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有的年轻教师也感慨,课文不好教,也没有多少讲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