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综合性科普读物<新世纪西部农民读本>出版发行一年有余,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重印了两次,总印数为36000册,迄今已实现销售35000多册,受到我省各级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01年,该书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1999-2000年入选作品奖.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界》2014,(1):F0003-F0003
2014年1月10日,在来宾市举行的2014年新春“三下乡”活动中,来宾市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向参加活动的农民群众免费赠送了200多册关于种植,养殖的农业科技类图书及一批宣传材料。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18日至21日,弥勒图书馆与文化市场稽查队组织开展了“文化进社区,知识进校园”文化活动。先后开展活动4次,送书上门3200余册,书刊借阅4500余册次,接待读者6100余人次;发放“图书馆知识问答”400份,“文化政策法规”2500份,制作灯谜250条,参加者2000余人次,向学校捐赠各类图书473册,配送送书下乡工程图书1689册。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中小学校师生和农村广大农民读者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已温饱无虞。但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和丰富。和城市差距还比较大。以图书占有量为例,据调查.每个农民年均拥有图书量为0.1册(不包括小孩课本).有些地方的农民家庭甚至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农村文化贫困现象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中央作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编辑之友》2006,(2):75-75
2006年3月1日,“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首发式和“科技图书送移民”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卢纯宣布:60万册农业科技图书将陆续起运送往三峡库区,今年上半年要为三峡库区每一个移民比较集中的村民小组装备一套“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4,(5):36-38
2003年岁末,第6期《当代》在头条的醒目位置推出一篇名为《中国农民调查》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以安徽农村为着眼点,用文学方式记述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起因与推行的全过程。内容多是“禁区”和第一次披露的幕后新闻,涉及地方基层、省市大员、中央领导百余人,采访农民上千户,绝大多数都点出了真实姓名。 这篇文章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加印十几万册的《当代》被抢购一空,在安徽更是“洛阳纸贵”;书店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未删节本几次脱销;网络上,各大网站均有此书的转载和评论文章。 2月9日,《中国农民调查》作者,安徽作家陈桂棣、春桃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界》2001,(2):53-54
据媒体最近报道,山西省某村,由省扶贫工作队捐赠建立了一个有万余册图书的图书室,当扶贫工作队撤离不久,村民立即将此万余册书瓜分,作废纸卖掉,得320元.一个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图书室旦夕间便化为乌有.此事披露后,引起了众多媒体关注,纷纷发表评论,大都是’批评农民目光短浅”;“农村党组织没有管好图书室”……2001年2月20日,《中国文化报》刊出了此图书室邻村的一位农民的来信.在信中,他谈到农民卖掉这些图书的原因:1.捐赠的图书适合当今的农民阅读的实在太少了.……  相似文献   

8.
一、注重图书策划,优化"三农"选题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为农村出书,帮农民致富,重庆市"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发行200多万册.纵观当今图书市场,卷轶浩繁,然而,多数不过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两元钱丛书"偏偏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处,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何以至此?首先是市场定位妥当.此套丛书,以不增加农民读者负担、靠规模赢利为指导思想,在书价普遍提高的图书市场,反其道而行之,坚持"一书一题,每册图书不超过两个印张,定价不超过两元钱",从而在图书供给与广大农民读者普遍较低的经济承受力之间,找到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建设“农家书屋”是共同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可是,目前农村人口每人每年人均图书拥有量仅为0.1册,平均每10个人1年才有1本书可读。是农民不愿意读书、不愿意买书吗?回答是否定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崇尚知识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在调研分析农民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农民的素质教育.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农家书屋义不容辞,地方高校图书馆也责无旁贷.笔者呼吁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合作开展农民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以二者合作开展农民素质教育为基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并探讨了其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农民平等话语权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农民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话语权明显处于弱势,至少是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话语权.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应该为农民群体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被社会各阶层听到.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选择电视担当为农民群体代言媒介的理由,并就农民电视台如何为农民群体行使话语权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胜厢村现有326户,1472口人,其中青年农民占能劳动人口的2/3。这个图书室是1970年建立起来的,当时仅有极其简陋的半间土草房,面积还不足九平方米。室内只陈列两张简易的旧桌椅,配一名兼职图书管理员,藏书仅500余册.一九七五年后,图书室的经费由原大队出资转由大队团支部靠义务种青年田自筹经费,藏书量增加到一千余册。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深得人心,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到户。胜厢村的农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农民物质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一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关心。多年来,我们绥化电视台对“三农”问题倾注了极大热情,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在宣传基调上形成了以服务农民为主线,着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声势。  相似文献   

14.
1927年8月起,王若飞担任江苏省委农民部部长,9月又任江苏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直到1928年5月.他经常巡视沪宁沿线各地,在无锡、宜兴,通如泰等地区农村都留下他的足迹,了解农民的疾苦,指导农民斗争.1927年12月在《布尔塞维克》(第7期)上发表《江苏农民大暴动之过去与将来》这篇重要文章.  相似文献   

15.
张德修 《传媒》1999,(3):22-23
我们<农民日报>于1997年开始的新闻改革是围绕报纸版面进行的.那年4月6日,<农民日报>改版.改版坚持重大问题、重大报道和重要言论,突出实用性、服务性和知识性,创办了一些特刊、专刊,政策、典型和言论宣传更具针对性和服务性,实用信息宣传贴近了产品、产业和市场.这两年,报纸发行量稳中略升,1999年,农民日报由每周24版扩为36版,因扩版提价发行收入增长较大;报纸声音更响亮,把为农民和为乡村干部说话统一了起来;报纸更有效,实用信息成为报纸的基本内容;版面内容和风格更具时代气息,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功能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重要问题.1924-1926年是中国的大革命时期,作为中共党内较早关注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在这一时期关于农民问题提出 了一些看法,反映了他对农民问题的重视,这种重视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种重视对于今天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就高度重视、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贯致力于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连续4年,连续4个一号文件,如春风化雨,浸润着田野大地和亿万农民的心田.  相似文献   

18.
曾科 《新闻天地》2011,(6):21-23
【红色档案】岳北农工会旧址,湖南农民运动之先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在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贡献。旧址位于衡山县白果镇,1923年9月,刘东轩、谢怀德等人在这里成立岳北农工会,反抗地主、豪绅阶级的斗争如火如荼开展起来。1927年1月,毛泽东同志亲临岳北考察农民运动,高度评价了岳北农民运动。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以为,要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意,如果抛开占其中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阶层,所得到的任何结论都不会全面和准确。黄英伟的《农民身份》一书,多侧面、多角度地呈现了农民和农村的生存生态,通过实地调查及深度分析,追溯了农民身份的发展历程,解释了三农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谈及了许多流行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我有我爱     
季屏 《出版经济》2004,(5):34-35
1.农民--中国最大的群体购书读书却是最少的人一种悲伤 中国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人,除了孩子读书必备的教材教辅书之外,花钱买书全是些实用可以致富的书刊,养猪养鸭宰虫杀草等等.偶尔破费一下,多是买通俗书刊和武侠之类的大众化图书.识字的农民一般非常喜欢读书,只是囊中羞涩.我曾送给一位农民一本国内著名作家的随想录,两年之后再次路过他家时,惊奇发现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竟然反复读了几遍那本书,而且他家里五口人都读过这本书,让人吃惊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