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30年曾经赴美演出,在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美国地盘上演出成功,而且激起了那个时代美国的一股“梅兰芳热”。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思考并试图解答梅兰芳的美国演出何以成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2-73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但是,京剧和《红搂》总是“人不托戏,戏不托人”,当年鲁迅就曾“刻薄”过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梅兰芳演过《麻姑献寿》)虽说鲁迅虽与梅兰芳有过节儿,但是,到以男旦著称的京剧里去寻“千红同杯”“万艳一窟”的大观园,的确难。  相似文献   

3.
1949年初,胡适曾有过一闪而过的和平幻想,所以才会想把家属安排到老家安徽绩溪去住。1月8日,蒋介石请他吃晚饭,他为蒋讲了温赖特将军守巴丹半岛力竭投降,胜利后释放回国,美国人热烈欢迎,国会特授予“荣誉勋章”的历史。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这件事,并写了“蒋公稍有动意?”一句话,蒋是否为这个故事所打动,胡适只是猜测,所以才会在后面加一个问号。从蒋坚持要胡适去美国,蒋从无求和的打算和诚意,所谓“求和”文告都不过是演戏罢了。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和胡适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本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关于论“墨学”的论著,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书,“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正如《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作者罗志所指出的:“胡适治学极受此文的影响是无疑的。” 1918年11月,经友人介绍,梁启超和胡适在天津首次相会,相会的机缘不  相似文献   

5.
季维龙先生是大陆较早研究胡适的学之一,他有多种胡适研究论,其中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胡适译系统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下称“索引”),另一部是与曹伯言合作编的《胡适年谱)(下称“年谱”,季维龙以其对胡适深入的研究,名闻于大陆学术界,对他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海外胡适研究会负责人,美国圣约翰大学李又宁教授的评价极恰当,好说,季“为人诚厚,治学勤谨”,季维龙对胡适研究的历程和成果,确是体现了“诚厚”,“勤谨”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6.
余上沅(1897-1970),湖北荆州沙市人,是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他曾作为武汉地区先进的学生代表,邀请陈独秀、胡适等精神领袖来武汉讲演,还曾参加梅兰芳剧团,被聘为随团导演赴苏联访问演出,陪同梅兰芳到欧洲多国演出考察.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余上沅在戏剧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10年,他考取清华学堂第二批直接出洋的留美官费生。闻一多比胡适小8岁,当胡适1917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时,他刚刚从清华学校中等科升入高等科。因此,说起来他们虽然是清华校友,但这种年龄上的差异把他们划成了两代人。胡适年纪稍长,可毕竟属于上一辈,在五四时代已成为先生,而闻一多在五四时代还是个青年学生。不过,闻一多对胡适并不陌生,因为胡适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者之一,而且其《尝试集》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共同的兴趣,缩短了两人的距离。1921年3月11日,闻一多在《清华周刊》发表过一篇题为《敬告落伍的诗家》的文章,极力反对学校的复古空气,把热衷于写古诗的人称作“落伍的诗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  相似文献   

8.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道德文章天下皆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胡适还有一本“鸳鸯谱”,里面记载着由他牵线的几十对“鸳鸯”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叶新 《出版史料》2010,(2):72-72
了解商务印书馆历史的人都知道,胡适与其有一段不小的因缘。“五四”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曾想让胡适来当编译所长,胡适来馆考察过,最后推荐王云五代之。晚年的胡适曾对商务印书馆作过很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曾记载1961年2月胡适与秘书胡颂平的一段谈话,  相似文献   

11.
胡适韦莲丝     
近年,在美国和台湾新发现了胡适的一大批书信、电报,受件人是美国姑娘韦莲丝小姐(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从1913年他们在美国结识至1962年胡适逝世为止,交往达五十年,光胡适写给她的信函就达二百多通,超过了胡适任何一个朋友.由此,胡适与韦莲丝这一课题成为海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美国和台湾新发现了胡适的一大批书信、电报,受件人是美国姑娘韦莲丝小姐(MissEdithCliffordWilliams),从1913年他们在美国结识至1962年胡适逝世为止,交往达五十年,光胡适写给她的信函就达二百多通,超过了胡适任何一个朋友。由此,胡适与韦莲丝这一课题成为海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韦莲丝其人韦莲丝的生平事迹,今天已所知不多,但从她写给胡适及胡适写给她的大量书信中,依然能够勾勒出一个美国现代女性的风采。1885年,韦莲丝出身于纽约州结色佳市,父亲是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地质古生物学专家,母亲擅长社交,照韦…  相似文献   

13.
李道凡 《新闻世界》2004,(10):53-53
摆在笔面前的这部《梅兰芳歌曲谱》,是笔最珍爱的一本藏书。深蓝色封面上贴有梅兰芳先生的亲笔题签,楷书娟秀可人,下署“浣华”,亦加盖“梅兰芳”红色印章。宣纸线装尺幅见方,彩色套印,古朴典雅。  相似文献   

14.
蒋小龙 《新闻世界》2009,(4):125-125
“中国大片”可定性为超出国产影片常规投资规模的中国商业电影。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到2008年的《梅兰芳》《赤壁》,6年间,中国“大片”为探求自己的道路做出了种种尝试,票房上取得空前成功,然而“卖座不叫好”的怪圈却始终未能走出。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李新旺 《出版参考》2006,(6):19-20,39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序跋     
胡适的序跋孙郁对于胡适的思想倾向和为人,学界已有定论。然其治学之道,是别具一格的。胡适的名气大,“五四”后,因倡导白话文而称世一时,人缘又好,故请他做序的人颇多。胡适写序跋,不像梁启超、陈独秀那样领袖气,而是温和地叙述,娓娓道来,有时竟把序写成了篇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忙着大选,俄罗斯忙着大选,中国的台湾也在忙着“大选”:在李登辉之后,谁会引导台湾走上什么样的道路?2000年3月,这个面孔就会出现。人们关注台湾“大选”,实际上是在关注台海局势,关注着中国的态度。谁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谁都知道,总有些人在干涉中国的内政;谁都知道,新世纪的国际关系,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人都说江冬秀训夫有术,她的丈夫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离家不远的旌德县女子江冬秀订婚。而后胡适在美国留学,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1917年12月,胡适应母命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大字不识一斗的乡村女子自从娶进门就当家作主,这从胡适的家庭照片中就能看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夏季,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整理旧藏胡适藏书时,发现了部分胡适手稿和往来书信,本文追溯了当年胡适留在大陆藏书的来龙去脉,对这些“重新发现”的资料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关胡适资料的整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前总统里根患了老年性痴呆症,几乎到了不能说话的地步。这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就连远隔重洋的许多中国人,也很关心这位老先生的健康。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今年6、7月间从媒体上知道的。然而忽然有一天,中国人从自己的媒体上看到这么一条惊人消息:中国中药科研人员致信里根夫人南希,称有把握以我国研制的最新中药缓解里根先生的病情!并言某某人已经向美国方面发了信,美国方面———即里根周围“圈内”某某先生已接到此信,并致谢意云云。医药界历来有西医西药、中医中药之分。西医西药固然在世界范围内领风骚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