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六十多部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 ,他或是描绘元代社会政治的黑暗 ,或是表现人民生活的悲惨 ,或是歌颂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或是表达对英雄人物业绩的向往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其较高的思想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马华 《考试周刊》2013,(19):23-23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聊斋》中的《细侯》《窦氏》都是女性复仇题材的作品,但她们的复仇又有其表现的不同,本文就她们的复仇试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一部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小说。它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宋代社会的黑暗现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欺凌和强取豪夺,激起被压迫者的愤怒反抗。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  相似文献   

5.
有些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选取题材,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内容,艺术地凝结在其作品中,大凡成功的作品几乎如此.然而,在表现作品主题思想而使用题材的方法上,却各不相同,或直抒胸臆,或隐晦曲折,这多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关.在政治黑暗时期,作者对社会现实感到痛恨和害怕,而不敢直陈其言,这时的作品,其表现手法,多是隐讳含蓄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众多以史写实,借古喻今的作品,正是那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元代著名的散曲、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汉宫秋》是一部描写宫廷史实的悲…  相似文献   

6.
6 复仇是勇者的行为,是一场性命相搏的行动,胆小鬼是不敢复仇的。《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受害者都是勇者,那些受害的主人公,男也好,女也好,老也好,少也好,人也好,鬼也好,都不是任凭恶势力欺凌无所作为的弱者,不是在恶势力面前俯首贴耳、任人摆布的懦夫,而都是有血性、有骨气,有抗争精神,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硬汉。他们都敢于正视惨淡严酷的人生,秉性刚烈,为复仇不计生死,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尊严,都有崇高伟岸的人格,他们是命运的强者,在复仇中表现  相似文献   

7.
刘烜 《教育艺术》2008,(2):34-35
在中国现代史上,闻一多是一位人民的英雄。他与人民一起受难,他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写诗揭露死水般的黑暗,歌颂人民的理想:"真与美"。他与人民一起上街抗争,他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流在人民大众每天经过的大街上。他涉及多种专业领域,都能站到学科的前沿,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有的独领风骚,有的集其大  相似文献   

8.
一个复仇题材的作品应怎样表现才能具有人文及美学价值?这是复仇类题材创作的基本问题。它十分考验一个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及人文素质。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庄姬的临终托孤之言象征该片虽已升到美学之堂,但整个影片的表现却最终没有进入美学之室、抵达一种人文精神的灵境,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  相似文献   

9.
《铸剑》是鲁迅笔下并不多见的表现向统治者复仇的作品。他在《铸剑》中通过对眉间尺、黑色人等复仇者与残酷暴君进行的无忌的肉搏的叙述,表达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复仇》是汪曾祺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复仇》的表层讲述了一个“非典型”的“遗腹子”为父亲报仇雪恨的故事,在深层次上却表现了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表现了个体内心深处对自我命运的否定与抗争,表现了作家对家族恩怨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深沉思索,尤其是表现了个体精神变形过程中的痛苦和灵魂蜕变后的快意。  相似文献   

11.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但二者在复仇动因、复仇者心理及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复仇主题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在复仇主题方面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众多复仇人物强烈的复仇意志、他们在复仇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侠义精神构成了《吴越春秋》一书浓重的悲剧色彩。赵晔正是通过这些充满悲剧精神的人物,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代吴越地区那不甘屈辱、轻生尚气的强悍民魂,表达着他对这种原始血性和侠义精神的崇尚与赞美。  相似文献   

13.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而《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以情节生动、气氛悲壮、含义深邃而著称。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其题材来自12世纪沙逊·格兰姆克的丹麦史。莎士比亚在表现这一题材时,借用古代的外国故事,描写当代的英国现实。哈姆雷特的复仇斗争,反映了16世纪英国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黑暗现实的巨大矛盾,并表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的萌芽。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生活在封建宫廷里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受家庭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五·四”后对中国黑暗的社会深深地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看到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倾注着他的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佛学的唯心主义世界现,使他偏离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幻想用佛教的人生观来“普渡众生”,走着一条在消极中求解脱的道路.《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在佛学指导下创作的散文集,作品中抨击黑暗现实,针砭社会时弊,同情不幸的弱者,表现了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鲁迅倡导超越于个体仇怨与小群体的复仇,但不排斥复仇的个体性与情绪性。他坚持弱者复仇基调,所关注的国恨家仇大多具有弱者复仇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他充分肯定复仇的否定性力量和非正统性质,而不顾及法律禁令。他对于自己有复仇偏好毫不掩饰,对复仇意念每多自矜自诩,砥砺与宣泄报复之渴望。鲁迅极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者,尤其是伪装朋友出现的小人偷袭。如果失却了多维多重富有个性色彩的复仇言论和情绪,鲁迅对于恶势力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也就不会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16.
论《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中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比较了《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两部悲剧其有共性的一面。都采取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复仇,鸣人间不平之事,批判黑暗现实。鬼魂复仇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治世理想。两部作品都具有民间文学素材的承继模式。  相似文献   

17.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重要的剧作家。其剧作题材十分丰富,同时也非常熟谙戏剧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他对统治阶级的丑恶和社会堕落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贫富悬殊和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验,运用讽刺的手法,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黑暗和人类本身的丑恶进行鞭笞和抨击,在读者和观众的辛辣的笑声中表达了他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和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思考.康拉德在作品中对欧洲殖民者进行了无情批判,也对非洲人民表现出了同情;但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及作者本身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涉及到很多宗族复仇故事,阐述并分类归纳出相似之处,为后文分析宗族复仇产生的原因和依据作一铺垫。针对司马迁对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加工改造,论证了司马迁是通过发表议论表明其复仇观,而且对复仇的抗争精神是予以歌颂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她刻画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忠于爱情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一味忍让到被逼反抗到最后的绝望,作者表明了她对社会的态度。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境遇及他的忍受、他的失败,说明作者并不赞同对不平社会的妥协。作者用事实说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被迫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对希斯克利夫的悲惨结局的安排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是她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