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诗的国度,色彩斑斓的诗歌构成了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占人云:不学诗,无以占。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是诗人情志的外在体现,因此,学生要认真学习古典诗歌。通过诗歌,他们才能了解古人的生活办式,品味他们的独特人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
小孩子似乎总能在无意之中就吟出诗句来。他们的诗歌创作完全是即兴的,口头发表后就交给麦苗上的清风、树梢上的明月和青草上珍珠般的露水。孩子具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感。他们的心与诗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相通—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张小芳 《文教资料》2007,3(29):15-17
初期象征派诗人以自身的探索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初期象征派诗人不再在时代现实中寻找诗意,而是转向了内心世界,诗成为他们心灵情感的记录,诗展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袒露了他们真实的灵魂。从诗与现实的关系转向诗与心灵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他们的探索比同期其他诗人更深入。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寓湘诗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艺术世界,作为寓湘诗人中的佼佼者,柳宗元、陈与义的在湘诗作颇富典范价值:一方面他们的寓湘经历和诗作的情感内蕴具有代表性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的诗歌个性鲜明,特别是诗作的意象及其特征各有千秋。柳宗元、陈与义的诗歌丰富了寓湘诗的艺术世界,提高了寓湘诗的艺术品位,或许也为文学与环境、文学家的养成等命题提供了有益的资证。  相似文献   

6.
北岛的诗质是"黑色"的,多多的诗质是"红色"的。从"象征性"与"现实性"的抗衡性到"同质异构"的意象谱系,可以清晰地体察他们各自理想境界的维度。虽被称为"流散诗人",但他们对母语的关怀,对"诗歌世界"的创造,不仅是"骑士精神"的体现,更是汉诗向"世界诗歌"方向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而诗人的情感更是丰富而复杂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有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丰厚的感情世界里,去寻觅和体味他们的"愁绪"吧!  相似文献   

8.
诗美是诗存在的本质基础,通过人的感官去发现诗美、借助语言来传递诗美是诗人的主要任务。诗歌创作活动是诗人构建诗美的创造活动。诗人进行的是在人的智能条件下和情感状态下,对自然信患解码和用语言符号重新编码的工作。诗美的构建反映出诗与世界及人的关系:写诗是认识世界及生活的语言艺术手段,诗美是存在于世界(客观与主观世界)中,由诗人去发现和提炼(再创造)。诗美具有物质美(自然美)的价值、语言结构美(体美)的价值和情感美(抒情美)的价值,是物体的美、艺术的美和生命的美的和谐统一。诗的本的诗美具有稳定性与模糊性,可以分为形式的美和内容的美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昭君出塞是历代诗人吟咏的永恒话题,两宋诗人也概莫能外。他们以昭君诗为载体,寄托了诗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诗人既表达着他们以身许国的政治热情,同时又要流露出诸多怀才不遇的现实尴尬。结合宋朝的历史背景,解读宋代昭君诗的主题,可以管窥宋代士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态及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10.
想象的魅力     
丁锐 《小学生导读》2014,(11):18-19
正"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诗人圣野用诗的语言,道破了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诗人借助想象,可以看到一个神奇的世界。从诗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想象的特殊魅力。最近,读了一所小学诗社的作品,被小诗人们那新奇、大胆的想象所折服。他们好似都在心里长了第三只眼睛,看见了许多奇妙的事物。他们描绘出藏在心中的那些意想不到的图景,令人惊讶、感叹、拍  相似文献   

11.
诗人李白在其诗中有着大量的关于神仙故事的神话描写,文章通过对李白《古风》诗中的神话世界的描写的论述,去探寻诗人在幻想世界中追求的是怎样的一个理想世界,以期加深对诗人内心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都市是一场同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盛筵。现代都会语境衍生出的种种消费习俗与生活方式,丰富了新诗拓荒者的话语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诗学经验。城市文化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他们的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现代诗人逐步确立起都市抒情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举凡有三类诗人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和诗坛—— 一曰:有名有诗。这是一群被公众认可的定型诗人。他们因诗而名,读者知其诗亦知其名,知其名亦知其诗。诗人如日诗如月。日月同辉,人名共存。  相似文献   

14.
“纯诗”是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的艺术目标是创造一个不被任何现实因素干扰的纯粹的诗意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象征主义诗人通过研究词语关系和诗的非语言形式,对艺术的可能性进行元思考。他们将音乐性视为诗的本体构成,力图建立声音象征体系。他们深信“灵”与“物”是相通的,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最能表达“纯诗”所要揭示的艺术表象与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纯诗”的艺术目标,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李敏 《初中生》2006,(1):37-39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诗人塔索说过一句大胆的话:"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惟有上帝与诗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也许是虚妄,说诗人创造了诗,则无疑是一种现实.诗是对世界的再创造,诗人手中并无刀剑,也没有斧锄,只有想像.要是说诗人曾经创造了什么,那一定是想像这一利器使之达到了创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宏观比较视野探讨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意在追问原初意义的诗的本体论依据。认为:超越文化差异的原初的诗意精神是诗人的激情与诗人的祈祷。作为人的原初存在的生命欲望,在诗的世界中既呈现为浸透了诗人精神信念的诗的激情,也呈现为充盈着诗人生命激情的诗的祈祷。激情与祈祷是诗的最本然也是最高级的诗性品质,构成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的基本内容。诗人在激情中生命敞开存在最幽深的领域,在祈祷中人能够倾听到最高远处“道”的言说,由此,诗人开拓人类精神存在的深广空间。  相似文献   

18.
诗美是诗得以存在的本质原因。诗美是在诗创作与欣赏等多级审美运动中产生的 ,是客观的现实美通过有机体发生裂变的结果。诗美的构建过程即由物 (世界 )到人 (诗人 ) ,由人 (诗人 )到物 (文本和世界 ) ,再由物 (文本和世界 )到人 (欣赏者 ) ,由人 (欣赏者 )到物 (文本和世界 )的信息传递加工过程。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上对诗美的构建进行了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科学性思考 ,认为创作和欣赏诗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重建诗美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拟古》其九是以著明诗人曹植为主人公的代拟体,是以曹植作品为底文的模拟之作。这首诗的独特叙述视角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眼中的外部世界,而且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灵世界。《拟古》其九是诗人对诗人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曹植的生存漂泊与心灵漂泊。这是一代诗神的精神诉求,是寻求真理的痛苦呻吟;这是屈原内审式的人生独语,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和庄严自问。这首诗具有拟古和咏史的双重诗学属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诗中情     
诗是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人们所有情感而成的。情感是诗的源泉,是诗的生命,他们紧紧相连,好像一对亲兄弟。《赠汪伦》记录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将要走了,汪伦为他送行。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千尺的潭水也比不上诗人与好友的友情。在这里,诗和情紧紧相连,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