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言学习者在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化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3.
蔡倩 《学周刊C版》2014,(10):165-165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是人们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语感的直觉性和敏锐性,语感的培养具有辅助交际的功能。此外,语感还可以促进理解。古代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当时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从读、背开始学习,读得多,背得多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就提高了。  相似文献   

4.
黄兴元 《教师》2014,(13):82-82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作为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运用。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立足农村学生实际,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5.
张雪梅 《考试周刊》2010,(40):58-58
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阔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诵读背诵.培养语感;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增强语感: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升华语感。  相似文献   

6.
王付敏 《考试周刊》2011,(27):58-58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建议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7.
自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教《会摇尾巴的狼》,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可这样设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既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自读能力。语感的形成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我们要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范读时,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都会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但笔者以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方面存在的两个典型的“误区”。误区之一:以为广采博览就能积累语言、习得语感。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要培养学生语感,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来实现。于是,他们把语文课堂当成朗读、背诵的战,以读代讲,让生对大量优美生动的语言材料生吞活剥。学生要多读,作为例子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多读,这本身并没有错。语文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也没有错。但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课文滚瓜烂熟,但迁移理解欠佳;课…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感,而且还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知,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以感悟为基础,以"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为核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悟"可以说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感"和"悟"是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语感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或感知能力。语感培养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的能力。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表达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康秀文 《考试周刊》2012,(20):42-42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40多首古诗,语言凝练、寓意深邃、脍炙人口,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载体。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谢飞亚 《现代语文》2011,(8):127-128
关于写作,新课标上是这样阐述的:"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学生也没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分析分析怎么写,空洞乏味,接着就只是读几篇范文,让学生体会体会。这种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的指导方式,会导致学生写作思路越来越狭隘,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空洞乏味,毫无灵性。在"我的故事"的读写指导中,我们尝试增加了教师写"下水"文章的环节,效果不错,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语文学习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感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整个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来源于言语形式的刺激,能不断提高,具有迁移性,是一种直接性的理解。培养语感能力的方法在于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和语文知识与语言规律的掌握。因此,在教师作一定语感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多读、多听、多写、多说是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常有老师反映,学校开展阅读的障碍往往在于一些学科教师的误解,这些教师总是把阅读当作语文或外语学科的任务,而没有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基本学习能力;他们非常在意学生的答题能力,而把"阅读"当作无足轻重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也没有"阅读",一样学好了数理化,也的确"走遍天下都不怕"——殊不知他这个"都不怕"正是最可怕的东西!这种狭隘的认识误导了很多学生。我在某市做报告,互动阶段,有老师问我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我没计算过,想到一年来写过七八篇书评,于是随口说:"大概七本吧。"没想到后排一位一直伏在桌上瞌睡的30多岁的教师站起来问:"你一年读了七本书,难道不觉得有点浮躁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20.
陈洪敏 《考试周刊》2012,(40):41-41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得以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增减文字,不读破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学生能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