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皇族谱牒,一般称之为"玉牒".但"玉牒"一词,又有多种词义.就其指皇族谱牒而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整体上的皇族谱牒,而狭义上则仅指皇族谱牒中的一种.因而,在阅读和研究古代典籍时,就不能将所有资料中的玉牒与皇族谱牒完全等同起来.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须作具体分析.尤其是宋代的皇族谱牒,由于立国较久,就难免前后有变;又由于宗室管理较为严密,就难免记载庞杂.加之皇族谱牒作为秘籍,宋人也极少能够亲睹,因而各种史书的记载便显得有些混乱.我们今天要想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就不得不首先进行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2.
多尔衮是清朝入关前后的一位重要人物,生前地位显赫,尊称“皇父摄政王”,死后不久,地位一落千丈。因此,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各史书或有回避,或有不实。现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顺治朝国史院满文档中记载多尔衮猝死前后一些情况的三件史料译出,以供研究多尔衮及顺治时期政治斗争等问题参考。此稿由本馆屈六生审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皇族谱牒,一般称之为“玉牒”。但“玉牒”一词,又有多种词义。就其指皇族谱牒而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整体上的皇族谱牒,而狭义上则仅指皇族谱牒中的一种。因而,在阅读和研究古代典籍时,就不能将所有资料中的玉牒与皇族谱牒完全等同起来。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须作具体分析。尤其是宋代的皇族谱牒,由于立国较久,就难免前后有变;又由于宗室管理较为严密,就难免记载庞杂。加之皇族谱碟作为秘籍,宋人也极少能够亲睹,因而各种史书的记载便显得有些混乱。我们今天要想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就不得…  相似文献   

4.
<正>"玉牒"专指中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家族谱书,文献记载自古即有,但由于战乱及朝代更替均未流传于世,唯有清代皇室爱新觉罗的家族谱《清玉牒》完整保存于世至今。它记载翔实,装帧华丽。书体巨大,装订绝妙,卷帙浩繁,并有满汉两种文本,为谱牒中的极品。清循古制,每10年左右适时开设临时机构"玉牒馆",撰修玉牒一次,仅精写二部,书成馆散。顺治十七年(1660)始修,共修28次。每次按帝系、宗室、觉罗三个系统22个名目撰修,满、汉两种文本,共形成44册。帝系,由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记起,下到撰修时的当朝皇帝,只记录皇帝本人及其皇子。满、汉2册,黄绫册衣。宗室,努尔哈赤  相似文献   

5.
玉牒是专门记录皇室贵族世系、辈分以及亲族关系的宗族谱,寓意皇家子孙"金玉之贵".我国自唐代起历朝历代均修玉牒,不过由于朝代更迭、战火频发,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清玉牒. 顺治十二年(1655)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1661)第一次编修到民国十年(1921)最后一次纂修,共修玉牒二十八次.届时开设玉牒馆...  相似文献   

6.
正《清宫扬州御档》收录的近6000件奏折件中,有为数不多的与明廷阁部史可法相关的折件,其中顺治朝6则,乾隆朝5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既真实反映了清廷统一中原的历史瞬间,也留下了顺治、乾隆帝对史可法的评价与褒奖。笔者以相关清代奏折为线索,试分析史可法的民族气节。清廷的劝降与史可法拒降《清宫扬州御档》一书首篇收录的《题为书致史可法情形事》(实录),即为史界炒得炙热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影印件)。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的皇族档案,主要是宗室名籍和根据名籍编撰而成的帝王诸侯世谱、年谱。至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皇族档案的形式和编撰制度出现了新进展:在魏晋南北朝,皇族档案呈现出“谱牒化”和“士族化”倾向;至唐代,皇族谱牒编撰又展现出“制度化”和“多样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被尊为"成宗",神主升袝太庙,但不久遽因"谋篡"罪名,"罢追封,撤庙享"。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是他任摄政王时熏天权势的逻辑发展,而清算其"谋篡"之罪,又是顺治帝亲政的客观需求。清代各种官修史书对多尔衮袝太庙之事讳莫如深。本文根据清宫流传下来的多尔衮享帝礼、袝庙与撤享的诏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对多尔衮袝庙经过、礼仪等问题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9.
清代玉牒     
正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该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文献形成年代: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1921年文献数量:2600余册文献保存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10.
《湖北档案》2006,(5):F0002-F0002
该献形成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1921年,共2600余册,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献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两种。该档案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史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皮)的珍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对清代宗室爵位等级及其路径迭代进行分析,以丰富清代宗室封爵等级研究成果,为后续学者进一步分析封爵制度和进行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利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封爵卷进行标注、统计分析,并根据乾隆十三年“钦定爵表”,对宗室子嗣进行路径迭代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封爵卷自“封爵等级”到“封号”,内容条目数量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临时条例主要集中在乾隆朝及以前,而具体事件则主要分布在乾隆朝及之后;路径迭代分析极大地反映了子嗣地位在清代贵族中的重要性,同时严密的爵位等级加上降袭、考封等封爵方式以及世袭罔替、按次承袭的袭爵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室爵位冗滥,有助于维护清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正>顺治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全国经常出现官员贪腐事件。顺治登位时年仅六岁,于是出现了由堂叔济尔哈朗和叔父多尔衮摄政的局面。1644年,多尔衮在吴三桂的配合下,率清军大举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明朝的大臣降清者众多,由于清军入关,需要大量的治国理政人才,而清人治理经验不足,掌握实际权力的多尔衮为了能顺利统治汉人,缓和民族矛盾,消除  相似文献   

13.
明清档案龙柜是清代皇家用来贮放玉牒的档案装具,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清朝每次纂修玉牒,工部都会制造精美的龙柜。龙柜以杉木或松木为材料,外经披麻、挂灰、髹漆,并雕戗流云、龙纹及海水江崖纹等中国传统纹样而成。根据用途和颜色,有黄、红两种,黄龙柜用于贮放宗室玉牒,红龙柜用于贮放觉罗玉牒,柜体中间立柱上分别用满、汉文字书写“大清宗室谱牒”和“大清宗族谱牒”字样,虽仅一字之差,却标明了柜内所存玉牒内人员身份的差别。清代玉牒龙柜制作精美、工艺复杂、雍容华贵,凸显着皇家气派。  相似文献   

14.
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现有的文献关于奏折较早的记载应属顺治朝大臣王熙在自撰的年谱。顺治十三年六月及后来对文书制度的改革都可以看出奏折的雏形。所以笔者认为,奏折产生于顺治朝,丰富于康熙朝,成制于雍正朝,完善于乾隆朝,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破败,也逐步走向衰落。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而究其名字的来源笔者认为庄吉发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他认为是缘于奏本和“折子”经常合为一体用来奏事,久而久之演变而来。奏折的产生如上所述,那么奏折制度这一约束客体的形制的产生当然也不会太晚,最晚不会晚于顺治末年。奏折制度经…  相似文献   

15.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1,(1):F0002-F0002
《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的皇家家谱,原称《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光绪33年,最后一次修《玉牒》。最后一次续修《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6年8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下了一道“圣旨”,要求续修宗谱。  相似文献   

16.
谱牒是中国宗法社会中记述某一家庭世系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谱牒是宗谱、玉牒的总称。宗谱又称家谱、家乘、世谱、族谱、房谱等;玉牒是皇族的宗谱。谱牒档案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而口述家谱比结绳家谱流传更为广泛、更为原始。其后随着历史进程,开始有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纸谱、布谱等;根据家谱可记载的内容可分玉牒、普通家谱、词谱、神轴等。谱牒档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格外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东晋南朝时,各豪族为了维护和巩固门第特权,都十分重视对谱牒的编修,各大族…  相似文献   

17.
乾隆朝武举进行了明显的改革,掀起了两次改革高潮,一为乾隆前十年,一为乾隆中期,乾隆二十到四十年期间。但是到乾隆朝后期,武举改革乏力,已经不能适应清朝后期社会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8.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及民国诰敕文书,其中,清代22件,顺治朝3件、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3件、嘉庆朝2件、道光朝5件、同治朝2件、光绪朝4件,另有民国时期1件。诰敕文书是明清两代封授官阶以及“覃恩封赠”官员本身、妻室及其先人的凭证。其制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告身”,宋代始由官员本身延及先人。明清之际又有所发展,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诰敕制度。其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1.诰敕之分:以一品至五品官给予诰命文书;六品至九品官给予敕命文书。2.文职封赠官阶名号:正一品曰光禄大夫,从一品曰荣禄大夫,正…  相似文献   

19.
那王府往事     
清朝定鼎中原后皇族宗室多居住于京城,其中重要成员被册封为王爵,其府邸被称为王府,星罗棋布的王府是北京建筑与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清代蒙古王公的府第在其游牧领地,京城只是其驻京的寓所。但乾隆朝以来,因清朝下嫁公主而令蒙古额驸在京居住并由后嗣承继,原来赏赐的公主府逐渐演变为蒙古王府。那王府即是北京现保存较好的蒙古王府之一,原主乃是清朝外藩蒙古喀尔喀赛音诺颜部扎萨克亲王那彦图,其修建过程与历代拥有者的经历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三辑,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本辑史料有六个题目:1.顺洽元年六月至顺治二年九月的《顺治初年笼络汉族官绅史料》;2.顺治八年至十一年间《顺洽亲政后汉官被劾案》;3.乾隆四年至十二年间《乾隆初年准噶尔遣使进藏熬茶史料》;4.《乾隆十二年安邑万泉聚众抗粮案》;5.《光绪二十四年涡阳起义》;6.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收抚冯麟阁史料》。另外还发表了《清代历史档案名称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