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揭示了西方现代人格分裂的深刻主题,并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分析,佐以象征、内心独白和典故等手法,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艾略特现代主义诗坛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大量地使用典故、圣经和神话原型意象是艾略特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诗歌《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运用意象、原型、典故、象征和残缺的情节等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诗歌图画,传达了渴望宗教救赎和精神复生的心声。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庞杂繁复的原型意象,解读了瑰丽的诗歌图景下诗人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冲击波,许多现代派诗人受到它的影响。诗人卞之琳写于30年代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荒原》的影子,无论是思想意识,审美观照还是艺术手法都深得《荒原》的熏染。西方的影响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促使卞之琳写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派诗歌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杰·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揭示了西方现代人格分裂的深刻主题,并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它揉合了诗歌与戏剧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歌体式;在艺术基调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体现出喜剧与悲剧交织融合的二重性特征;在主题表现方面,自觉地把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在艺术形象由解构到重构的过程中,展示作品主题与事物本质。艾略特的如上探索对其诗歌创作及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新批评尹建民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诗派的先驱人物,他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艾略特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其“非人格”(Impersonalit)的诗歌批评理论对于现...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和穆旦的诗歌创作都曾受过英美现代主义文学领袖T.S.艾略特的影响,但表现却有所不同。卞之琳的诗歌在形式和手法上都借鉴艾略特的同时,明显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许多审美特征;穆旦的诗歌表面上完全西方化和背离传统,但在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手法上,古典和传统的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杨素芳 《海外英语》2012,(14):192-195
该文试图采用新批评理论对艾略特的名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反讽,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进行解读。通过在诗中大量运用反讽,诗人更好的表现了诗歌的主题,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对此手法的解读可帮助读者更好更清楚地理解整首诗,并欣赏其中的语言艺术特色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在开创现代诗风时艾略特也借鉴了传统,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统。在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结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文艺理论新批评"张力说"认为,诗歌的价值和力量来自于诗歌词汇、语义在内涵和外延二者之间的有机协调,正是这些构成了诗歌的"张力"。王亚平的新诗将古典诗词、古典意象引入并运用到新诗中,从而形成特殊的词汇、语义内涵的加深与外延的扩大;其新诗也能运用诸如悖论、反讽等现代诗歌艺术手法,加深诗歌内涵并扩大外延,促成诗歌独特的张力,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魅力。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的桃源典故多指仙境,值得关注的是桃源与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的合流,由此桃源典故衍生出情爱主题,这在女性作者中更为明显。两个典故合流的原因在于故事和叙述模式的相似性,以及桃花在诗歌中与女性的联系。桃源的情爱主题影响到了唐宋词与元明戏曲的创作,"桃源行"、"阮郎归"、"醉桃源"等多个词牌名的产生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3.
《诸将五首》的审美价值主要呈现于贯穿全篇的情感、思维的跨越和典故的运用之中,其讽喻风格则呈现了一种内敛化、全局化的政治眼光和讽刺意味的淡化。从审美价值和讽喻风格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从而认为其中的变化都需要还原到作者人生的经历和思想的变化过程中去审视,重新建构只是建立在文本解读之上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及本能论的观点对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进行分析。艾略特的作品中充满了重叠的意象与象征,长诗《荒原》就采用梦幻式的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精神的幻灭和对社会的绝望。弗洛伊德学说为艾略特的诗作提供了形式及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诗歌典故的翻译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李白诗歌用典较多又富于变化。早期译者对于李白诗歌用典的翻译倾向于转换与省略。在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重视的今天,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应该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方面对杜诗的用典艺术进行分析。一是类型分析,从典故与现实的关系分,有肯定性典故和否定性典故两种;从典故所影响的范围分,有整体性典故和局部性典故两种;从典故的来源分,有事典和语典两种。二是现实意义分析,借典故,讽刺当时时政;借典故,抒写自己情怀;借典故,评价他人功绩;借典故,以有效地避免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汉译佛典与义山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唐一代 ,佛教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受此影响 ,文人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多援引佛教典故 ,佛教语汇使用的频率亦较高 ,这为提高诗歌的表现力起到一定作用。隋唐时代为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 ,此时的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词新义剧增。本文以李商隐诗歌为对象 ,从中爬梳佛教语汇、佛教典故 ,以大量实证材料 ,进一步印证汉译佛典是隋唐语汇发生剧变的重要媒体。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中网状般的典故叙述模式,分析其批评的力度,阐释其叙述的精巧性。"串"字形连环典故网形成连续抨击之势,层层剥离卖弄学识的宗教人物屠瓦孔的虚伪本性;"王"字形轮轴典故网形成递进之势,逐步展开表里不一的小姐白丽洁的复杂内心世界,形成平行之势勾画出苏菲亚小姐的神圣之美;"工"字形夹击典故网形成对照之势,揭露魏斯顿乡绅的自私和腐朽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南宋前期诗人普遍使用杜诗典故较多,陆游是两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南宋末年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较少。南宋对杜诗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宋代诗坛的崇杜、学杜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