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生态形势愈发严峻,不容忽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将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到了新高度.从理论渊源及现实诉求、内涵、时代价值三个部分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紧密融合,通过构建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2.
西南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之一 ,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生态智慧。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也能够为西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在大力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取向的今天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无疑给现代社会提供富有启示意义的独到智慧。在西南地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理念与各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相结合 ,才能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真正实现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深入地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时至今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引来了强烈的“报复”。人类若想在自然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就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学说。在多年研究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经济社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些观念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加以论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成竹在胸。本文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两个方面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源流,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薪火传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对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是一种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秉持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文化遗产观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与当代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精华,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进行创新,进而提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保护和利用的统一是这一理念主要特征。这一理念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对世界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生态科技手段与生态文明理念两者深度融合的“互联网+绿色生态”的新模式.这种新价值理念由“以人为本”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参与主体由“政府为主”走向“全民共建、治理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走向“提前侦测,果断解决”.“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交互融合也为产业转型、智慧环保、网络净化带来新的融合思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来源于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状态下,人类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对自然资源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使生态环境逐渐遭受到破坏。在生态危机的反思和探索中,不同的科学领域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各不相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基础、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做了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变,面对这一深刻的变革,人类需要团结起来,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狭隘观念,一致行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基于本国文化传统和国情,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态文明观,这种观念不仅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中国具体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从内涵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需要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强则国家强,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儒家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赋能,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必要举措,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自我教育为主体,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历史唯物观的角度阐述人学和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当代的启示.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人学三大课题:人对自然的生态意识、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新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在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辩式思考。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对世界的改造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对立观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其蕴含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也是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现实要求。为此,必须探寻切实有效的途径,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观以及生态责任观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文明观的丰富与完善,也说明了生态建设的刻不容缓。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时,我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了宝贵的思想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本文试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阐述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进而论述"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站在文化变迁性和通约性的哲学立场上,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机制,提出了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首先,树立健康的传统武术文化心态,以一种理智的、客观的眼光,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及西方体育的关系。其次,坚持文化自觉地理念,处理好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关系。第三,既注重传统武术自身的保护、传承和超越,又注重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也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演变方向。它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尽管其理论探索和研究成果存在一些局限,也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离,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这些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使得人类不得不进行理性的思考.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扬弃传统文明基础上建设新的生态文明.在中国,建设城乡生态文明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态文学的价值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可从三方面进行新的建构:科学理性的生态伦理责任,人文精神与自然伦理的融合,和谐生态文明的精神旨求.  相似文献   

20.
环保和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将生态、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1],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包含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室外环境艺术设计[1],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性、适度性等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等,实现现代环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观的相关内容、生态文明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联系,分析了生态文明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的原则,然后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