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结合西方功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武术中的拜师仪式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解析,提出拜师仪式文化的传承来自于“文化迫力”。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出拜师仪式存在的价值与作用是:拜师仪式中的师承制文化满足了传统武术文化中技艺与人才传承的缺失与创新需求;拜师仪式制度下师徒之间“技道并行”的武术传承内容在“武术文化空间”下的整体性传承;拜师仪式文化中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抵御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存在的生存优势。通过仪式文化,去阐释中国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从拜师仪式文化中发掘传统武术的显性和隐性传承方式,对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借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传承中文化场域的关系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对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与文化现象的研究有很多,但从“文化场域”视角对拜师仪式的分析还少有人关注。拜师仪式作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存在,并非“静态的”、“过去式”的,而是一种永存精神文化的活的载体,在不断革新的现代化语境中,显现了新的文化传承特征。研究结论认为: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拥有独立的“文化场域”特征,我们不仅要在历史语境中对其加以分析,更需要的是在现代语境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甄别或取舍。  相似文献   

3.
以冠县梅花拳传承协会为个案探讨师徒互动及组织建构过程。协会师徒互动包括:(1)传艺协作:师父通过引导惩戒使弟子养成行为规范,在技艺渐进中密切师徒关系;(2)情感交互:师父为武术传承事业倾情付出换来弟子的情感回馈;(3)仪式共享:拜师仪式缔结师徒关系,祭祖大会强化组织认同。协会在师徒互动中建构:(1)技艺传承中,徒弟在认识师父中融入协会,师徒共同维护协会良好形象,最终形成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2)情感交流中,弟子归属感提升表现为对协会从仰慕、关爱到眷恋的情感递进和升华;(3)仪式共享中,拜师和祭祖贯穿情感形塑制度,以丰富拳种叙事促进认同。总之,师徒互动是围绕武术传承展开的情感与仪式的互融共促,民间武术组织应以情感与仪式交融促进技艺传承。  相似文献   

4.
在武术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下,武术传统师徒关系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诸多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访谈法系统梳理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揭示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传承与发展的实质是父子身份的确认,具体规范可以分为拜师前的准师徒关系规范与拜师后的正式师徒关系规范,核心要素是珍贵的父子之情,倡导将感情、理性与法治三者有机结合作为当代武术传统师徒关系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武术的健身功能谈武术的国际化推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对健身文化需求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终身化的呼唤下,健身的全民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具有健身功能显著的武术文化,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才能使武术文化具有良好的国际化市场.文章从武术的健身功能出发,对武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武术国际化推广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范海彪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120-122,1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师徒制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传授者要经过严格择徒,举行拜师仪式,其传承过程主要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些拳种有用文字记载的拳谱.师徒制传承方式促进了各拳种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同时,也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许多拳种失传.  相似文献   

7.
看师徒传承     
师父对徒弟口传身授,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方式。师徒传承已经成为武术的一个典型特征。这种依托于农耕时代、打着深刻儒家烙印的传承关系延续到现代,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繁缛的拜师仪式,究竟是封建糟粕还是文化礼仪?森严的等级制度,究竟会导致门派之争、固步自封。还是尊师重道、尚礼崇德?师徒传承是保护了武术的完整,还是束缚了武术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听听各方人士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化学以及武术理论科学方法分析武术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形式以及武术文化产业的构成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新形势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创新与创意、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链式发展与产品多样化和交叉化融合性、渗透性功能等特征,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武术产业发展,应依托文化发展环境,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提升武术文化自知以及自信力,借鉴与融合东西方文化来发展武术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9.
梅山武术是流传在湖南新化一带的民间武术拳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打造“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梅山武术文化应为新化新农村建设服务。文章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统地域特色、梅山武术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化功能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典型的荆蛮文化特征,梅山武术文化发展促进了当地村落村民的社会化成长,调控、整合了当地村落组织结构,传递了当地本土文化。研究发现:社会冲突的频繁发生、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自然地理环境的依附、外来文化的介入和融合是影响梅山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颗摧残的明珠,是典型的东方民族文化。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时代的风雨不断的谱写着武术的传播,武术传播的主要功能是继承和传播文化,将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继承并传播下来,使之时代相传并与其它文化相互交融。不论是拳种流派的纵向还是横向传播,都使武术技术和文化得到了流传与保留。在流传中产生新的拳种或流派,传播是武术发展的动力。文章通过对当前武术传播的分析,概括出武术传播的主要类型及其武术传播的途径,并进一步阐述了笔者对当今武术传播采用形式一点见解,以期为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及武术习练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学为基础,从仪式学的视角解读和比较武术与现代奥运会的仪式。认为武术礼仪教育的历史悠久、形式得到规范和统一、教育功能显著。建议发展武术的礼仪教育,在武术活动中强化武术仪式,培养“习武先习德”的文明理念,以此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冲突与文明共存是当今的世界课题,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失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的生态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砥柱.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以梅山村落武术个案研究为基础,采用田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后生形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这一系列变迁导致了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在生态传承的内容、传承动力、传承方式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增值或扩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生态文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依托世代相传得以传承和发展,是时代传承和积累的成果。传承在文明的延续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让华夏文明得以纵向赓续和横向覆盖。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民间武术的功、传承困境、传承策略进行社会学分析。民间武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维系人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功能、养生健体的功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功能;民间武术的传承困境: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对武术文化了解不足、跨界融合意识浅薄;民间武术传承策略: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加强科教文卫融合,促进武术多元发展、借助现代媒体工具,打通多元传承领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视频分析、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访谈法,阐述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武术节目从初始摸索阶段——开拓发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春晚武术节目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根据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准确定位、突出自身特色;鼓励新演出单位、增强新陈代谢能力;确立内容为王的理念,深入开发武术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武术有很多价值与功能,正确认识这些价值功能是关系到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主要从技击、文化、健身、经济等方面介绍了武术价值功能,揭示出中国武术的价值与魅力,从而为推动武术的发展,深入挖掘武术的深层价值,创建科学完善的理论价值体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我曾撰文《论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指出“研究中国武术发展对策的人,其观念大约不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二是保持传统;三是折衷发展。”指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武术教育是武术发展的主要走向同年发表《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强调拂去历史尘埃后要对武术真实价值进行重新解读、重新发现、重新恢复,再次论定其主要社会功能,即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武术有很多价值与功能,正确认识这些价值功能是关系到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主要从技击、文化、健身、经济等方面介绍了武术价值功能,揭示出中国武术的价值与魅力,从而为推动武术的发展,深入挖掘武术的深层价值,创建科学完善的理论价值体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文化学和科技哲学的理论,基于当今科技文化形态,对武术与体育的文化关系及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武术与体育有机结合的协调发展思路,发挥武术的表示、指示和暗示功能,通过“划分层级”“重修规则”“拓展路数”确立武术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9.
为打造健康良好的武术网络社群互动环境,消解武术污名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武术网络社群,基于互动仪式链的研究视角,运用网络民族志、访谈法等方法,分析武术网络社群的互动行为、互动仪式对武术污名化的影响。研究认为武术污名群体因成员的身体共在、群体屏障、共同关注的焦点、情感共享而形成。其中情感能量催生群体污名符号、虚假群体团结和群体扭曲准则,加剧了武术污名化。最后,从互动视角提出武术污名群体的治理路径:实现互动仪式的主客一体、规制互动仪式的情感连带、构建互动仪式的场域空间。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文化生存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德全 《体育学刊》2007,14(3):49-52
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文化生存力进行研究。从武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变迁、西方体育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冲击、武术自身传承方式的制约、武术与奥运会融合的艰巨性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导致武术文化生存力削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从客观的视角看待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坚持从文化遗产的高度定位武术的“文化性”;坚持从自身的项目特色继续革新武术的“技击性”等,是增强武术文化生存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