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
自“滇王之印”出土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有人评为“轰动中外的重要考古发现,确证了那里是滇王贵族的墓地”。“滇王之印”于一九五六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六号墓)中挖出。此印纯为黄金铸成,方形,蟠蛇纽,大不逾寸,印面为凿成的白文,字体是“摹印篆”。按汉朝印章制度:皇帝称玺,(诸侯王也有称玺的,如“淮阳王玺”)臣下称印,玺乃玉制,王印金铸,“印”字入章,始于秦代。汉印的篆法平正庄  相似文献   

3.
璽①、壐② ①是繁体玺字。封建时代皇帝的印信叫玉玺。唐李商隐《隋宫》诗有“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不过玺作为印信,秦以前并非至尊所专用。蔡邕《独断》说:“玺者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自秦皇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相传秦始皇得兰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自此帝王之印信专名玺。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得秦玺,世世相传,号称传国宝。其实从  相似文献   

4.
<正>活动背景印章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秦代以前,无论官印、私印,均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为“玺”。随着历史变迁,逐渐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印章。当前,印章主要用于办公,教师经常会用到。如果想制作一个印章送给教师,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相似文献   

5.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及物件上表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需蘸上颜料再印上.不蘸颜料而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称为蜡印.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为"玺",臣民的只称"印".  相似文献   

6.
学点篆刻①     
刻印章,因印文多用篆字,故又称篆刻。印章是(?)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和我国的书法、绘画、雕(?)等一样,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印章种类有官印、封泥、肖形印、花押、私章、闲(?)等。印章用朱色钤盖,钤出的印文为红地白字的,称白文”印,也叫“阴文”印;钤出的印丈白地红字的,称朱文”印,也叫“阳文”印。印章这门艺术,如果从获得的殷代三方“殷玺”算(?),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刻铸的文字应用“籀文”,秦  相似文献   

7.
印章起源于商代,盛行于秦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刻印又名治印,多出篆字,故又名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印章和书画作品密切相关,它不仅起凭信作用,还在经营位置、布局轻重、虚实上起平衡、点缀作用,使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成为珠联壁合的艺术珍品。一方印章在“方寸天地”里,能表现“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这是因为篆刻艺术是汇书法、刀法、章法牙一炉的综合艺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刻意制作,在印面上表现出书法的笔意和气  相似文献   

8.
正刀法是篆刻的表现,书法意味是其内涵。重刀法技巧表现者,明代朱简谓之能品;而重内涵轻表现者,谓之妙品。只有刀笔浑融无迹可寻者,方为神品。而夸张刀法成病态者,是破坏笔法的外道;单纯追求镂刻技术者,是丧失笔法的庸工。刀法,具体言之是用刀的方法。当然,这种用刀之法是具有一定书法属性的,不是单纯工艺性的。在长期篆刻用刀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刀法程式,并由这不同程式的刀法创造出不同艺术效果的印面线条,传达出不同特点的"笔意"。篆刻创作,是用以刀刻  相似文献   

9.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10.
书画与用印     
印的出现,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间,时称“”,印材多用铜、银、金、玉。秦降,帝印称“玺”,多用玉制,官私所用,均改称“印”。至汉,官印中有“印章”与“章”之称。唐后出现“图章”一词。汉至来,印材又添象牙、牛角、陶、瓷等。元后,尤其明清以来,盛行石章,故书画用印多石章。书画用印,一为人名印,书画家用以证明——确系其所作,是取信于人的一种标志。核对印鉴真伪,遂成为鉴定书画真伪的手段之一。上海博物馆编辑、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下两册,收录已故著名书画家与收藏家1220人的常用印鉴19500…  相似文献   

11.
书信的别称     
我国最早的书信通称为“书”。先秦时代,纸还没有发明,书信一般写在竹木片和丝帛上。细分开来,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片上的称“牍”,写在薄小木片上的称“札”,写在丝帛  相似文献   

12.
正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最难鉴别的。收藏印章,有人是以石为主,有人是以印为主,二者皆可。要想收藏到一方好印,印章老、名家刻是首选。当然,章石的好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鉴别字画要懂得笔墨功夫,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时代流派、书法功底等等。藏印,主要应从篆刻艺术考量。一个收藏印章的人,对书法艺术要有精深的研究,否则很难对篆刻的好坏有  相似文献   

13.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主要有三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相似文献   

14.
正印章是书法、章法、刀法相结合的艺术。书法是篆刻的前提,篆刻是书法的继续,所以,懂刀法、懂书法,对刻好印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印章是由一个或更多的文字组成的印文,每个字的结体都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有正有斜,有收有放,有藏有露,处理得当与否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你掌握了每个字的书写技巧和点画之间结体的变化,安排一方印章相对来讲就容易得  相似文献   

15.
篆刻浅谈     
梁景惠 《中文自修》2005,(10):28-29
印章始于实用,作为民间个人的凭信工具与当权者表征权益的法物:“货贿用玺节”(《周礼》),玺节.即今之印章;“鲁君子,召子贡,授以大将军印”(《淮南子》)。而成为“金石书画”并称的篆刻艺术则是后来的事了;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赏鉴于毫发之末,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代有才人且名家迭出,呈现出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奇景,而独步世界。  相似文献   

16.
范欣竹 《成才之路》2009,(28):87-88
一、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古代的印章注重的是结构匀称、协调、实用.而现代的篆刻,着力表现的是艺术的自我,张扬个性.创造不同的环境.调动不同的情绪,篆刻家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讲究的是视觉的动态美。因此在章法上,现代篆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在刀法、篆法、章法、审美趣味上有很大的突破。传统篆刻艺术,不饰张扬。素面朝天,注重内在之美,现代艺术则以心灵的体会和自觉的个性张扬为基础,注重外在之趣。在一方印中。它应该既有豪壮飘逸的书体。又有美观悦目的构图。更要有刀法生动的刻韵。同样的,刀法能够表现出印章的笔墨效果。前人对刀法的理解非常慎重.以刀法分派别。而现代的篆刻家在刀法上却推陈出新,创作写意淋漓尽致。所谓说.有什么样的章法设计。就要用什么样的刀法来表现。稳、准、狠地大胆落刀.是当代的篆刻中最常见的技法特征。例如,铁线篆。  相似文献   

17.
爸爸是位教师,每到期末,他为学生奖状盖章时,总是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才郑重地盖上。可还是常常盖不正。能不能不看印面就知道印章字的方向呢?我把爸爸的公章借来,反复地在纸上试盖,反复地想,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我在白纸上用直尺和铅笔画一个大大的“十”字,把印章翻过来,印面朝上,印柄中心对准“十”字的交点,左右旋转印章,使印章字的方向与白纸上“十”字方向一致。接着,我在印章柄边缘与“十”字的四个交点处做上记号,再倒过来,用直尺和铅笔把对应的两点连成一个“十字”,为了不使上下颠倒,我把朝下的“十”字尾巴擦掉,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书法篆刻家吴让之为邓石如艺术流派的发扬光大者,深得邓氏以隶书的笔法作篆书的奥诀,字法精熟,结体工稳,运笔爽畅,收笔处往往刷出,动势较强。他践行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其治印集合其篆书特点,以石带纸,以刀带笔,达到了刀笔相融,使书印合一的表现有了崭新的境界,让书的意味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有了更大的容量。  相似文献   

19.
正刀法是为了表现笔法,笔法通过刀法来体现。两者各有特性,又相辅相成。一般来讲,笔意占主导地位,是基础。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表现出笔法所不能表达的意趣。笔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虽有"力"的表现,但基本上是柔美的,潜在的;而刀在石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基本上是刚性的,外露的。笔与刀两者结合而表现出来的线,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即具有"金石味"的"铁笔书"。如果有人只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印章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缺一不可的一个艺术门类,无论从印章的选材、布局、章法、刀法以及线质上都饱含了古人古朴自然的审美观。何谓之古,本文主要指的是战国、秦汉时期。现在人们把战国古玺视为临摹格式布局的典范,把秦印、汉印视为追求变化的成熟范本,本文以此为例,从美术的审美视角出发,让大家对此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