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及物件上表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需蘸上颜料再印上.不蘸颜料而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称为蜡印.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为"玺",臣民的只称"印".  相似文献   

2.
璽①、壐② ①是繁体玺字。封建时代皇帝的印信叫玉玺。唐李商隐《隋宫》诗有“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不过玺作为印信,秦以前并非至尊所专用。蔡邕《独断》说:“玺者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自秦皇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相传秦始皇得兰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自此帝王之印信专名玺。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得秦玺,世世相传,号称传国宝。其实从  相似文献   

3.
篆刻又称印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熔书法、章法、刀法于一炉,要求在方寸之间精心设计,分朱布白,表现出既有书法苍劲飘逸的气势,又有绘画虚实穿插的构图,更有刀法浑厚古拙的韵味。我国使用印章,始于周代,盛于秦汉。秦以前,印章都称玺,到秦代,帝王的印信称玺,取材用玉;臣民的印信称印,不得用玉。印章最初的功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和凭信的依据。秦始皇得赵氏蓝田玉,命丞相李斯篆字,刻工孙寿刻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我国历史上表示皇权的第一方玉玺。秦代的公私简牍,则以“(xǐ)印”捺在泥上封固,以为信验。魏晋以后,文书改用纸、帛,印章才使用印泥捺在纸、帛之上。汉代为印章的极盛时期。印文以白文居多。这时易小篆的圆转笔法为方折笔法,称为缪(móu)  相似文献   

4.
自“滇王之印”出土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有人评为“轰动中外的重要考古发现,确证了那里是滇王贵族的墓地”。“滇王之印”于一九五六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六号墓)中挖出。此印纯为黄金铸成,方形,蟠蛇纽,大不逾寸,印面为凿成的白文,字体是“摹印篆”。按汉朝印章制度:皇帝称玺,(诸侯王也有称玺的,如“淮阳王玺”)臣下称印,玺乃玉制,王印金铸,“印”字入章,始于秦代。汉印的篆法平正庄  相似文献   

5.
"相公"指称"男妓",是该称谓词逐步降格的产物,通过反向引申,该词又用于指称"妓女"。"皇姑"最初指皇帝的姑母,后来以皇帝的直系女性为词义中心发生偏离,上指皇帝的"姑母",中指皇帝的"姐妹",下指皇帝的"女儿"。"王"、"皇"音近相通,在"皇姑"的影响下,"王姑"也有了类似含义。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凡事讲究规矩,无论是"印规"还是"印矩",并非文书条令,而是一种辅助钤印盖章的工具,用以定位时,印章紧贴曲尺形内侧一边钤下,可使钤出之印正确不斜欹。说印矩,必说印。三代之印虽不可考,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是印信大发展的时代。且不说帝王之印如何尊贵,文武百官各有官印在手,发号施令,行使权力。苏秦身配六国相印更是成为  相似文献   

7.
书画与用印     
印的出现,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间,时称“”,印材多用铜、银、金、玉。秦降,帝印称“玺”,多用玉制,官私所用,均改称“印”。至汉,官印中有“印章”与“章”之称。唐后出现“图章”一词。汉至来,印材又添象牙、牛角、陶、瓷等。元后,尤其明清以来,盛行石章,故书画用印多石章。书画用印,一为人名印,书画家用以证明——确系其所作,是取信于人的一种标志。核对印鉴真伪,遂成为鉴定书画真伪的手段之一。上海博物馆编辑、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下两册,收录已故著名书画家与收藏家1220人的常用印鉴19500…  相似文献   

8.
正"花押印"是篆刻的一种别样范式,用字大多数是楷书和蒙古文。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花押印就已有使用。所谓"花押印",就是将花押式样刻到图章上,用以代替书写押字的印章。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中有记载:"(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也就是说,花押入印可以追溯到五代。现在所见传世的"花押印"大部分为元代的作品,所以也称作"元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印章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缺一不可的一个艺术门类,无论从印章的选材、布局、章法、刀法以及线质上都饱含了古人古朴自然的审美观。何谓之古,本文主要指的是战国、秦汉时期。现在人们把战国古玺视为临摹格式布局的典范,把秦印、汉印视为追求变化的成熟范本,本文以此为例,从美术的审美视角出发,让大家对此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0.
秦印中的官印和私印与先秦古玺一样,不仅是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时用以昭明信用的信物和凭证.但其中的吉语格言印没有信物的功能,其内容都是一些修身的箴言或用以祈福的吉祥语词.对秦代吉语格言印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解释,并对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想进行整理和探讨,对我们了解秦代的社会面貌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