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犤本刊讯犦最近,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雷耀发的新著———《红楼梦》百慕大,该书借助易学、玄学、佛学、精神分析学、美学等学科条分缕析探寻《红楼梦》迷一般的“本旨”,揭示《红楼梦》超时空的艺术造谐。在这本18万字的“红学”论著中,以反“红学”传统的面目出现,向传统的论断开展挑战,从“勾魂摄魄话红楼”、“故弄玄虚的开局设计”、“性文学之美与丑”、“现实主义是与非等章节中看到作者纵横捭阖的论述,不少观点既新颖又精辟,是“红学”研究中不同观点的一本新书。雷耀发教授新著“《红楼梦》百慕大”…  相似文献   

2.
红学这门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非科学观念和行为的挑战。五花八门的非科学倾向,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把红学看成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存在,满足于某些现成结论,不探索,不研究,不创造,不前进。“人物定评”论是突出代表。二是把红学看成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凭主观意愿制造热点,爆出冷门,以求轰动效应。诸如“程本早于脂本”、“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丫环合谋杀害了雍正”等。非科学倾向是社会转型期畸形心态的反映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左传·僖公六年》载:“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士舆榇。”杜预《注》云:“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史记·宗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史记·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此后,多数学者及权威著作多用杜预《注》及《史记·索隐》的说法。如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1载:“面缚:僖六年《传》:‘许男面缚。’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案:面,背面也。”《辞源》第4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研究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现代学术的开端,其红学范式引用了叔本华的哲学理论,从价值学和审美维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诠释,这种诠释的基础来自于叔本华哲学思想与中国本土佛禅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学者努力建构现代学术范式的产物。此范式从开拓后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在红学研究式微,研究范式缺乏的今天,此范式的意义有待被重新挖掘,其价值学和美学的诠释视角和方法也值得被继续借鉴和开拓。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问世后,书中对峙的两位女性形象,林黛玉、薛宝钗孰为更美?成为人们争论的热门话题,以至晚清有两位老夫子,为薛、林之褒抑,“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此争至今未息,究竟是“扬黛抑钗”,抑或是“歌钗弃黛”,成为红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诚如刘梦溪所说:“只要《红楼梦》还有读者,此一公案便会永远聚讼下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遂相龃龉,几挥老拳”的现象呢?近读刘梦溪所著的《红学》云:“宝钗圆融,黛玉孤傲;宝钗宽平,黛玉尖刻;宝钗随分从时,黛玉目无下坐;宝钗藏,黛玉露;宝钗曲,黛玉直;宝钗冷,黛玉热,这些性格上的分野固然因读者个人喜好的不同各有所取;在容貌举止方面,宝钗丰满,黛玉削瘦;宝钗健壮,黛玉赢弱;宝钗稳重,黛玉婀娜,也使不同的读者难免情有所偏;更不要说在人际关系上,上上下下对宝钗的称赞众口一词,对黛玉则口中不言,骨子里多有保留,这些在很多读者看来,也是决定弃取的重要依凭……”诚然由于《红楼梦》读者之爱憎观点、审美情趣等不同,见仁见智在所难免.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众多读者没有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出发去看待、分析、把握人物.  相似文献   

6.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以精研《易》象、寻绎《易》理为治《易》之显著特色,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周易尚氏学”,成为20世纪重要的《易》学研究成果之一。尚秉和先生的钩沉索隐,揽精发微的治《易》之学思进路,使众多失传之的《易》象以确凿证据重新彰显。这种研《易》之方法和观念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将统计方法运用于红学研究,既拓宽了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也为红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文章针对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红学问题的文献,做了全面的回顾和梳理,总结了利用统计方法研究《红楼梦》的现状。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代、采用的统计方法、研究角度、研究成果等方面阐述,并概括性地总结了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中呈现出的问题及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问题论争,近年来成为“红学”之热点。从30年代到60年代,对“丰润说”的异议不多。70年代起,“辽阳说”崛起,至80年代几成定论。到90年代,两说论争激烈。本文概述论争原流,认为“辽阳说”难于成立,“丰润说”难于否定  相似文献   

10.
瑞士人索绪尔在他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并把这种符号分成相联系的两个部分:概念和音响形象.又分别把它们叫做所指和能指。指出:“所指与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在以后的表述中,索绪尔把任意性解释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没有任何内在联系。”①随后.  相似文献   

11.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汉语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士人索绪尔在他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并把这种符号分成相联系的两个部分:概念和音响形象.又分别把它们叫做所指和能指。指出:“所指与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在以后的表述中,索绪尔把任意性解释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没有任何内在联系。”①随后.  相似文献   

12.
大观园在《红楼梦》里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红学评论的热点之一。1972年宋琪先生说它“只存在于理想中,并没有现实的依据”。1973年秋,英国红学家余英时先生鲜明地提出新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其后,大观园是“污浊的尘世圈站起来的一片净土”;“与外面的大世界相隔离,自成体系,成为园中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封闭自足的世外桃源”;“一派污秽中的孤岛的一片清净地”,以及“保护一批纯洁少女的理想世界”等观点,似乎成了评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与郭沫若曾先后就认为系“先汉纪录”的一条史料,研究过司马迁的生平。这条史料出自唐人司马贞《史记·太史公自序·索隐》所引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其文称: 太史公,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二位学者分别在其著作《太史公行年考》和《<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中,都认为这条“先汉纪录”所说的“三年”,当为汉武帝元封三年,当时司马迁始任太史令,这条史料是指司马迁而言,文中的“司马”下所夺者应是“迁”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日本人由于饮食问题而患慢性病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日本政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积极地倡导饮食教育。“食育”思想在日本由来已久,日本对饮食教育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虽重视学生饮食,但在教育方面实施不系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社会对“食育”的认知较薄弱。伴随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小康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借鉴日本在“食育”研究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引发我国对饮食教育的思考,促进我国学校中饮食教育的建设及实施,树立学生正确的饮食观。  相似文献   

15.
论美感的产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对象分为“可以直接见出功利作用”和“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作用”两种类型。前者起初是功利性的因素引起人的快感,在欣赏功利性事物的过程中,事物的样子在人大脑皮质上的视觉区和快感区之间建立了联系,引起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这就是美感;后者在于人类潜意识存在的某些先天本能和后天需求,这种潜意识本能和需求以事物的形象为满足条件,当事物的样子满足了这种潜在的需求时,人虽然没有欲望满足的意识,却有欲望满足的快感,这种莫名其妙的快感就是以往被称为“纯粹美”的事物引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形象在《红楼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描绘,对于她的悲剧在“红学”中早有众多的学者作过系统的分析。作者曹雪芹尽情渲染的宝黛爱情悲剧这一全H的主要情节,给予我门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对这个形象进行研究时,总是众口难于归一说,甚至“几挥老拳”,这就不能不从这个形象的悲剧性质及如何形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而伟大复兴的核心旨要则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再发现”与“再出发”研究的理论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发展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理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一)如今的中国武术发展,由于近百年来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正在走一条“削足适履”的发展道路上。(二)为什么要“再发现”?这是由于在过去的时日里,我们没有别的立场,也没有换一种视角,我们只从体育出发,导致了我们还没有从学理上对于“武术概念”、“武术本质特性”等问题形成一致的理论解释。(三)对于中国武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武术 “再出发”的立场与原则。结论: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运动”禁锢的“牢笼”,释放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在力量,让中国武术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终极责任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达到了清代文学发展的最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并形成了"红学"这一专门的学问。在《红楼梦》中令无数学者和看客们扼腕叹息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动人的爱情悲剧。笔者力图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揭示《红楼梦》中反映的封建宗法思想对自由人性的扼杀,以期对红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这是本研究组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为建立本组红学改革的理论体系奠定初步基础-会中对贾府的兴衰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明确封建腐败势力使贾府从富裕繁华走向全面衰败,也明确初期民主主义经济改革势力将使贾府扭衰为兴,走向新的繁荣。从而使《红楼梦》恢复其本来面目:它不象某些红学家所说的是一部单纯的悲剧名,而是一部悲剧中包涵着正剧的名。本组这样认识的重要根据,是作在书中塑造了一批“行止(品行)”高尚、“见识”卓越、活力充沛、前程远大的初期民主主义经济改革群象,她们那卓有成效的“兴利除弊”治家方案和公正无私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是悲剧中的正剧必然实现的具体保证。  相似文献   

20.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