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历来对他的解读.读者习惯于把眼光停留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上.而对于作者提到的“江南采莲”则较为忽略甚至是不理解。笔者在此则认为,后者正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于1927年在《小说月报》发表,且1931年被选进民国教材《新学制中学国教科书初中国文》中,在这之后《荷塘月色》就一直被列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篇目。《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有关该篇文章的研究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大部分的研究内容是围绕着文本解析和教学解读展开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荷塘月色》从民国至今约九十年的解读成果,窥视不同时代该篇的教学解读是如何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正>《荷塘月色》教学价值的定位,争论不一,对该文主题、情感、思想等的分析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篇经典美文,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荷塘月色》和作为教学文本的《荷塘月色》在实际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尤其是考虑到中学生面对文本的接受心理、认知层次等,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一、对其主题的定位与语文教育的时代性《荷塘月色》一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其主题的思考上。最早的便是政治附会说,这种解读不是从文本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的成功,除了归纳为手法、语言的运用,更与朱自清先生的独处有关。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独处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引用的这两首诗在中起什么作用?笔试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备受推崇,对其主题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其文本内涵的丰富为读者解读的多元提供了必要前提。依据文本细读的视角,寻绎本文的逻辑理路,笔者发现"自由"这一视角是解读《荷塘月色》主题的一个有效视角。很多解读者都没有放过文章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而,依次解读出作者为何不宁静、寻找宁静、走出宁静。诚然,这句话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经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了,形成思维定势。很多老师执教时,无非是赏析其优美清丽的语言,分析其写景特点。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从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的评论这个角度来解读《荷塘月色》。希望能使学生受到一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1.
本试图以《荷塘月色》的关键词句的解读作为领梧其思想情感的一种思路,表明学批评不应对任何学观念产生偏见。否则,我们将无法对批评对象作难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荷塘月色》所写的不只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应当看到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荷塘月色》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解读《荷塘月色》,就是在寻找生活和自然的美。作者心中有所期待,因此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读者心中有所期待,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是“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13.
杨录 《考试周刊》2015,(25):21+41
运用诗学理论的相应原理解读散文,无疑能使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审美意义,达成对文本的整体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的重要视角。用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境"这一审美范畴对《荷塘月色》予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艺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创造出了美之物境、乐之事境、真之情景与浑然之意境,达成了美、愉悦、自由,亦即造境、达意、游心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篇散文就是一个艺术世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就是一个和谐的美感空间。从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文本解读的美感现实三方面解读《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15.
听了一节《荷塘月色》公开课,老师使用作批注的方法来让学生解读文本,其中的某些细节让我反思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自1932年入选中学教材已近百年,查寻各个时期教材对它的解读,可以发现一个定位,即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细地探索和完成中学文学鉴赏教学;三个高度,即1979年版的政治学解读“高度”、1997年版的文学审美高度和2019年版的文化学解读高度。回顾历史是为了正视现实和展望未来,现行教材对《荷塘月色》的解读取得非常大的进步,未来的课文解读要落实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填补某些空缺,即利用信息资源更好地解读,扩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促成课堂公共话题与个人话语相融合。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一、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发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二、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三、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四、认为《荷塘月色》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五、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历来就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大家名篇,不同层次的读者,带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感去品读《荷塘月色》,就出现了对其主题和情感的多样性解读。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认为作者描写清冷的景物,表现凄凉的心境,突出的是愁闷和矛盾;一种认为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拘守个人小天地,表现的是闲适;一种认为作者反映的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杨华芬 《考试周刊》2009,(21):22-23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从这样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朗读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神韵美;在分析中探索《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在理解中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理解。但笔者认为在这些解读中,少了从"人"的角度去解读,没有关注文本中的"另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