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运用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关养牲畜之所"义语义场中的上位词"牢"、"栏"、"圈"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格局,基本上是以长江为界,江北多用"圈",江南多用"栏","牢"则留存在闽方言中.共时分布基本反映了这三个词的历史层次,"牢"反映了上古的词汇现象,"栏"、"圈"反映了中古和近代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2.
魏晓艳 《学语文》2008,(1):47-47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一特点表现在词汇的发展上尤为明显。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往往都会反映到词汇中来。词汇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词义也会随之发生历时变化,“平台”一词的意义变化即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一特点表现和词汇的发展上尤为明显。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往往都会反映到词汇中来。词汇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词义也会随之发生历时变化。“平台”一词的意义变化即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战浩 《文教资料》2014,(6):22-25
在汉语史中,“有些”经历了一个从短语到词的发展过程。本文系统梳理“有些”的词汇化过程,并根据“有些”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中的反映,分析不同用法下的“有些”的词汇化程度及等级。探讨其词汇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词“了不得”与“不得了”在否定词组“不得”词汇化后再词汇化,由否定式的动补词组和偏正词组分别凝固成词,经历了一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语言学术语“词汇”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误用情况及其原因。首先,通过微观分析指出“词汇”误用是由于集合概念与一般概念的混淆;其次,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整理,得出“词汇”误用分类:把“词汇”误用成词、短语、句子或是其他;另外,从宏观的角度探求误用“词汇”的人群特点,说明该语言现象的社会因素;最后,说明“词汇”作为语言学上的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应该注意的问题,由此探讨专业术语日常化的规范。  相似文献   

7.
齐梅丽 《教学随笔》2016,(3):139-140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处于同一语义场两端的一对词叫做反义词,它们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本文以“上”“下”为例,通过分析“上”“下”这对反义词不平衡的表现、原因来窥探整个反义词系统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8.
“呛”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义现象,而“呛声”则是目前我国台湾地区书面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不仅在生活领域,而且在涉台新闻媒体频频出现,呈现出一种多义倾向。它是当前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在语言中的折射和反映。就两词最近的引申义来看,它们是等义词,但句法、语用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离合词,“呛”与“声”的结合不严密,它总是以一个自由语素的身份与其他词语构成新词,其构词能力很强。这在我国其他方言区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现在有人说,‘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不能有几千或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或两万个单词。”(《王力论学新著》第18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0年过去了,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中,王力先生批评过的那种将“词”与“词汇”混淆的现象,在各种出版物中仍经常出现。下面是随手收集来的若干例子:①标题要有一些不常见的词汇。(《总编辑手记》书中的一个标题,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4月版)②他笔下经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两种“歇后”现象追本溯源地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金瓶梅》中的“藏词”现象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可供《金瓶梅》研究者及汉语词汇史、修辞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客观事物矛盾统一现象在词汇中的反映,它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当然也应属于同一词性。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遇到的通常是给既定的词找出反义词。但有些课文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句话中常使用一组反义词。因其属于同一语境。  相似文献   

12.
合阳方言中的“四字格”、“使感结构”、“人品词”等特殊词汇现象可以反映出该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同时还可以透视其地域文化特征,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结构模式、语义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角度对以上几类特殊词汇现象作了描写和考察。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许多双音节书面语词汇的部分词素被口语中独立的相关词素替换,从而形成大量晦涩的新词。如“三元”中的“元”被“头”替换,形成了新词“三头”。类似现象不仅存在于古汉语中,还体现在现存方言和汉语共同语普通话中,这反映了口语对书面语的历时渗透。  相似文献   

14.
说“词”     
通行的“词”实际上指两种词汇单位 :词位变体和词位。词位和词位变体处于词汇系统的不同层级上 ,前者是词汇基本单位 ,由词汇材料成分构成 ;后者由词位变体构成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词场 ;在词汇系统中 ,后者位于前者的上一结构层次。弄清“词”的所指 ,对词位理论、词汇系统理论、词类理论的建立健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搜牢”一词,众说纷纭,似乎成了一桩悬案,有将其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即“搜军饷、军粮”,“搜取雇佣费”;有将其理解为同义复合词的,即“搜搂”,“搜索而聚集之也”;或将其理解成连绵词的。文章从对“牢”字的训释和从语法角度对“搜牢”这个词加以重新审视,得出“搜牢”乃同义复合词,当作掳掠讲,后感情色彩淡化,可泛指搜索义。  相似文献   

16.
谈“说”     
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往往会发现:凡写人物对活,多用“××说”。这反映了学生词汇贫乏,也说明平时教学中没有教给学生“说”的表述方法。要使学生明白,表述“说”这一意思的,除了“明说”(写明“说”)之外,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一种文化象征。为了全面考察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根据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的标准,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涉酒词汇进行穷尽性搜集,构建“酒”词群的语料库,并对搜集的158个涉酒词汇进行分类。通过解读“酒”词群的文化寓意,总结出“酒”词群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系统地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表示眼睛的词语多用“目”;到了两汉,“目”和“眼”同时并存,而“目”多用于书面语中,“眼”多用于口语及汉译佛经当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使用“眼”的频率大大增加。“眉目”最早作为短语见于战国,在唐代衍生出了词汇义“容貌”。清代,“眉目”词汇义还由最初的短语义比喻引申出了更加抽象的“事物的头绪、条理”。“眉眼”作为词出现于元代之后,含义丰富。清代使用频率大增,并且含义多为“容貌”义。“眼”与“目”在近古汉语中同义,于是“眉眼”渐渐发展可以指“容貌”从而分化了“眉目”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药栏”辨     
<正> “药栏”一词,在古典诗歌中比较常见。对于这个词的解释,至今仍有分歧。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梁庾肩吾的《和竹斋》诗中:“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初唐时,李峤有“影低藤架密,香动药栏开”(《全唐诗》694页,中华书局版。下引该书,只注页数。),宋之问有“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619页)。以上三家诗历来无注,所以,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就无从引起争论。斯后,王维、杜甫、岑参三家都采用了。岑参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文》2003年第3期初中版发表了宁源声先生的文章《“词汇”一词误用举隅》。文中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批评过将“词”与“词汇”混淆的现象,但直到今天,这种误用在各种出版物中仍经常出现。宁先生列举了包括《人民日报》、《文学遗产》等著名报刊中出现的错误用例。这样可以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的重视,是很有意义的,美中不足的是,宁先生的文章没有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