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辉 《国际新闻界》2019,(4):154-173
结合舒德森的其他重要著作,本文从写作动因、书写方法、论述主旨与所蕴含的新闻规范性主张四个方面,深入评述了《知情权的兴起》。舒德森通过知情权的兴起及其制度化的历史,论证"监督的公民身份"的合意性;通过结构-功能主义路向考察文化史,他将透明化文化阐述为政治系统自身权力均衡的产物,据此否定当下盛行的参与式民主。舒德森认为,民主的概念应随变动的实践而变。当今的民主实践逐渐走向"监督式民主",要求充当权力审查机制之一的专业主义新闻,而非促进公民对话与政治参与的新闻。本文批判了舒德森的论证方式与新闻规范性主张,认为其"监督式民主"仍需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共领域才能有效实施;同时认为,对舒德森的理论话语"祛魅"是有效利用其话语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处于不同时代的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和迈克尔.舒德森两人都热衷于探讨新闻与民主的关系,但两人思想的分歧是明显的。概而言之,就新闻是否能够促进民主问题,李普曼是悲观主义的,舒德森是乐观主义的;就新闻如何促进民主问题,李普曼是批判性的,最终滑向了政治精英论,舒德森是建设性的,即民主需要一个"不可爱"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3.
对新闻生产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把关人"的研究,但"把关人"只是新闻生产中微小的一个环节。舒德森认为,新闻的生产方式以及引发的媒介效果是一个多变的研究领域,这就将新闻生产研究引入更宏观的研究视角——社会学的视角。我们有必要对其思想进行分析,重思新闻业的定位,这些都是其新闻生产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笔者近年转入新闻传播史研究后,出于学科背景的原因,曾经设想结合原有的政治学、历史学基础,关注一下政治传播,尤其是在现当代中国的境遇.也因此,获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1日出版了舒德森的《好公民》后,很感兴趣. 熟悉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前几年国内就翻译出版过舒德森的《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及《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最近才知道,舒德森曾在访谈中表示,已出版的几本书中,《好公民》最重要.  相似文献   

5.
新闻史研究作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学科发展伊始就处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层.目前新闻史的研究与写作面临变革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新闻史叙事的解析提出新报刊(媒介)史的概念,旨在突破原有的"现代化"和"革命史"的逻辑,突出媒介的元话语特征.迈克尔·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作为新闻社会史的成果,昭示着其方法论的可行性.米切尔·斯蒂芬斯的《新闻的历史》中对人类学方法的运用也给新闻史研究与写作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孙藜 《青年记者》2007,(18):28-29
依学者研究,1978年以来的大陆新闻改革,总体进程呈"边缘突破"、"上下协商"的方式(潘忠党,1997)。从央视1993年开始的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的历程来看,这一说法大致不差:"东方时空"之用兵早间,恰在时间敏感点的"边缘地带";"焦点访谈"之可能现身晚间黄金时间,甚至其名称确立,都有"上"的规定和对"下"的认可。由是可以说,新闻改革的这一框架和逻辑,规约着置身其中者的认识和行动,但是反过来,既然有自下而生的"突破"和"协商",新闻从业者也有可能在体制改革的特定空间里,表达出自身特定的立场和行动。正如舒德森所说,新闻机构对政治的界定,与政治机构对新闻的决定作用,至少应得到同等重要的考察,二者之间存在着持续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一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的名字并不陌生。早在1993年,他以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研究新闻业的博士论文《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①(Discovering the News: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在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受到海峡两岸新闻传播学者的重视。2003年,他的《广告,艰难的说服》一书,被纳入黄旦、潘忠党、陆晔主持的传播.社会.文化译丛,由华夏出版社出版。2009年,舒氏博  相似文献   

8.
传统报业形势严峻,为了填补严肃新闻的空缺,应对老东家为了节省成本大幅裁员,美国的新闻老兵们纷纷转战"非营利新闻机构" (non-profit journalism outlets).几年来,"非营利新闻机构"已经成为一些记者实现新闻理想的"宝地". 美国非营利新闻机构的发展现状 最先呼唤美国严肃新闻业走向非营利的是前《华盛顿邮报》总编辑小列奥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 Jr)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2009年隆冬,唐尼和舒德森在《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调研报告《美国新闻业的重建》,认为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如调查报道等,理念崇高,但是囿于高额的成本,报纸"养"不起.这时政府和基金会就应出面进行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减税、资助的形式帮助那些负责任的报纸度过难关,而基金会则可出资资助报纸进行调查报道.  相似文献   

9.
作为最有观察力的学者,格雷姆·特纳指出,当代媒介的民众化转向非常地清晰。新闻已经成为营销,成为娱乐,我们的新闻概念从事实的告知转向了追求利润的商业过程。特纳认为,民众化转向最主要的受害者是专业的新闻生产(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2011,P60-63)。事实上,诸如此类的说辞大都是"新闻工作者误解了他们自己"(舒德森:《新闻的力量》,2011:13,下文若引此书仅标页码)的产物。本文将从媒介建构的角度出发,分析民众化转向必然伴随着新闻专业生产准则的转换,唯有重新审视社会生产的主体——普通人,才可能最大化提升媒介水准。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闻史上几个棘手问题的重新审视李文绚编译编者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圣迭戈大学传播系的教授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son),他在文中对有关美国媒介历史的一些传统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尽管舒德森的文章只是一家之言,但他对此回...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学教授伦纳德.道尼和迈克尔.舒德森最近发表在《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的报告《重构美国新闻业》引发巨大反响。该报告对美国新闻业在金融危机后面临的种种新局面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重点分析了美国新闻业中本地性独立新闻报道的生存问题。该报告所展现的美国新闻业发展的新趋势对我们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末的美国,一批新闻学者和新闻业界人士感觉到,愿意参加政治活动的美国民众越来越少。他们希望通过新闻业务改革,把缺乏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的民众拉回到政治活动中来,于是发起了一场名为公共新闻的改革运动。郑一卉在武汉大学读博期间就热情关注这一运动,我鼓励他一探究竟,不仅要完整呈现美国式新闻改革的来龙去脉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纷争,还要为当下中国式新闻改革提供某种参照。后来,他又到美国拜哈林(Dan Hal in)、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等传播学家为师,几经修改、补充,最终出版了《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相似文献   

13.
孙藜 《当代传播》2012,(4):15-19
进步时代新闻业的种种变迁,作为美国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整体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形成的制度及思想遗产影响至今。"公民共和主义"和"民主现实主义",是对这一遗产进行建构的两种重要但不同的理论路径。凯瑞与舒德森分别作为代表人物,其对进步时代新闻业理解的差异体现在三个具体方面:扒粪报道与客观报道的紧张;全国与地方之间的联结关系;授权专家还是授权公众。作为历史建构的理论出发点,对"公众"的不同想象,是构成不同建构方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8)
"新闻真实"是一个应该被当下数字新闻研究高度重视的"古老的新问题"。尽管新闻学已对此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偏向于把"新闻真实"理解为对传统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从新闻业自身发展与演化规律出发,尤其是针对数字传播语境的新挑战,阐释"新闻真实"观念的研究仍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回应了对新闻真实的一些常见怀疑观点、分析了新闻真实对新闻专业化和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意义,设想了我们如何可能在数字新闻学研究中继续关注和重新思考新闻真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闻真实"的新定义。本文呼吁学界应对"新闻真实"这个规范性理念进行更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以便在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新闻实践创新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界围绕"新闻策划"而展开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没有中断,但由于在角度和层次等方面的差异,达成的共识较少.本文从"新闻策划"研究中的几个基本但又最敏感的问题着手,对"新闻策划"的客体界定、"新闻策划"产生的原动力、"新闻策划"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力求构筑"新闻策划"研究的统一平台,以对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丽华 《出版广角》2015,(15):116-117
《雨王汉德森》是索尔·贝娄(1915-2005)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述主人公汉德森非洲之旅的奇特经历.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出发,结合汉德森的非洲经历,分析作品中不同层面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22):41-45
本文考察了国内学者对新闻评论的"文体说"、"意见说"和"信息说"三种定义方式,认为新闻评论实质上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存在,但其不同的定义方式有可能造成研究路径的差别。新闻评论研究应整合三种不同研究路径,吸收、借鉴不同研究取向的研究所得并加以深化,才能真正推动新闻评论研究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8月28日,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携手中国印刷杂志社主办,山东斯道拉恩索华泰纸业有限公司、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及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的"《中国印刷年鉴》·绿色出版行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曲德森介绍,目前我国绿色出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绿色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还很少。一方面,绿色出版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大多数出版单位依然出版和发行内容雷同、形式相似的图书,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10)
数字媒体环境令"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实践"的问题变得更具开放性。本文尝试从数字新闻的流通方式切入,探讨数字新闻认识论问题。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其流通既是一种信息传输的形式,又是一个对共享意义的生产过程。本文进而深入探究数字新闻流通的三个要素:基础设施、流通实践和认知竞争。这些要素关涉到数字媒体的物质性、新闻经验的多样性,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应呈现何种样貌"和"谁有资格生产新闻"等问题的争论。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新闻学应当重视新闻流通研究,以及数字化的新闻流通和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灾难新闻"是指以天灾人祸的孕育、发生、危害和预防等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本文所论及的"灾难新闻"不仅指简单的灾情报道,更包括对灾难事件的全过程、全方位报道。本文将借鉴"合成星期"①的随机抽样方法,对1979年至2008年这30年间的《人民日报》进行随机抽样,以整篇灾难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