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逐渐形成。媒介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介通过其传播内容间接地表达对女性的观点,而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媒介女性、女性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隐蔽地呈现出边缘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2014年年度热词之一,"暖男"数度引发舆论热潮。这不仅体现出公众的兴趣所在,更反映了我国的社会现实。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女性主义文化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媒介建构的暖男形象,认为"暖男"这一媒介现象,体现出女性社会地位、话语权的提升,男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部分男性对女性的需求与期待不适应,以及我国文化模式有向女性主义文化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化研究从大众文化转向媒介文化与大量的新媒体现象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从大众文化转向媒介文化的过程中思维范式的转变就成为其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媒介文化研究思维范式的转变,主要从理论生成语境的变迁、媒介融合影响下的文化融合、从生产批判到消费至上的转移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媒介文化由二元到中立的思维范式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进行分析和解读,致力于实现大众传播中的性别平等。本文试图理清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背景及发展脉络,总结历史与现状,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茂伟 《今传媒》2011,(7):20-23
本文从媒介生态研究范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政府媒介行为的调适问题,分析了新环境、新范式中重新审视政府媒介行为的必要性,以及媒介环境中政府与媒介间的整体关联互动现状,指出在寻求媒介生态平衡过程中,政府组织应该由试图对媒介的绝对控制转向追求一种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媒介话语中商人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握瑜 《青年记者》2007,(14):49-50
媒介话语是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运用话语向受众展现世界和生活,承担“构图”的功能,并借此表达自己,反映现实。而对话语的选择和运用并非是随意而为的,它要受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是决定媒介话语选择和运用的决定因素。本文以媒介对商人的称呼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不同时期媒介话语的变迁,探究媒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既表明该领域多方面问题研究的活跃,也显示出当代社会的变动不居。在此情况下,文化转向与媒介文化的研究有某种内在的勾连。本文对此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媒介文化研究更应该关心诸如媒介文化本质及其特性、媒介文化的多重复合的存在形态以及对于媒介文化的价值关怀等五方面的问题,并借以关心当代中国的媒介文化现实以及在此现实中生存的人们。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9,(3):43-5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日益成为西方媒介批判领域的显学,它反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化约论"倾向,通过对媒介文本及受众的聚焦来实现对意识形态控制与抵抗过程的分析。然而,由于对资本权力和生产性体制的忽视以及对"话语"和"快感"的过分沉湎,致使文化研究流连于象征性抵抗,并逐渐从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撤离、隐匿于代码之后。因此,只有破除对政治经济学的偏见,保持经济与观念的历史辩证性,将文本和受众分析置于更为宏观和广阔的结构语境中,才能纠正晚近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虚假批判走向,恢复其激进性和政治性锋芒。  相似文献   

11.
杨银娟 《新闻界》2012,(17):53-57
海外媒介对输入国青少年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课题。本文旨在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并梳理出其研究脉络和研究取向。通过对中国青少年意识形态影响因素的回顾表明,建国以来青少年价值观影响因素从党和国家逐渐向全球化媒介迁移,发生了某种"范式的变迁"。再通过对媒介全球化与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表明,全球化为输入国青少年带来多元化甚至混乱的价值观,全球化既是科技革新力量,又是造成分离性关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凌菁 《东南传播》2011,(11):51-52
“性别与媒介”研究一直是我国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话题,目前我国“性别与媒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媒介女性形象问题的探讨上,对女性传播者、受众以及媒介生产中形成的非均衡性报道的成因、媒介对性别意识建构等方面探讨的不多,本文通过梳理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目前我国“性别与媒介”研究存在的困境,并对其进行反思,试图拓宽“...  相似文献   

13.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关照着整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从新闻传播学传统的研究思路出发,结合201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实际,通过对女性传者、媒介内容和女性受众三方面进行分析,来考察女性主义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问题探索社会性别传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十年媒介娱乐文化对受众主体性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央视第一个成熟的大型综艺节目《综艺大观》起,我国的媒介娱乐文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了,受众的媒介素养随着媒介娱乐文本的不断变迁,也在逐步提升。娱乐是一种教育,媒介娱乐文本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在这十几年间的良性互动中获得了"双赢"的发展。当前,虽然在媒介娱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培育,以及对整体社会大众文化繁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丁云亮 《今传媒》2012,(3):16-19
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批评,是其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在媒介批评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媒介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技术的社会意向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媒介的运作机制和文本形式,拥有独特的意义产制模式,背后隐含着意识形态逻辑;受众接受是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这些立场,改写了精英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廖圣清 《新闻大学》2012,(2):125-135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内容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媒介内容既是内容研究的客体,又是内容研究的工具;内容研究既是大众传播研究的独立研究领域,又与媒介机构(制度)研究、受众和效果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相连;实证研究仍是内容研究的主流,追求理论建构;视觉符号(传播)将成为内容研究的新热点,内容研究仍在文本、受众、社会机构多方关系中追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妍  贾淼 《新闻传播》2007,(10):46-48
大陆的媒介娱乐文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了,受众的娱乐欣赏水平随着媒介娱乐文本的不断变迁,也在逐步提升。娱乐文化是一种教育,媒介娱乐文本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在十年间,在良性的互动中获得“双赢”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电视是产品营销的重要媒介通路,营销成败取决于内容汇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选择、使用行为都随之变迁,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促使电视媒体进行节目编播的调整与革新。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得更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