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王琛元 《新闻记者》2023,(10):45-56
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戴维·莫利受众民族志的讨论往往局限于《举国上下的受众》和《家庭电视》两部作品,将其理论背景简化为“编码与解码”,未能注意到莫利在理论资源方面的持续更新,更对其在1990年代之后的演变重视不足。本文以莫利不同阶段的受众研究作品为论述对象,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的思潮演变中予以审视,认为莫利的受众民族志强调能动和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受众与其说是经验对象,不如说是反思文化霸权的枢纽。  相似文献   

2.
戴维·莫利是文化研究学派中从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在莫利看来,文本意义的解构既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文化符码”,又受制于受众接受文本时的家庭收视语境,要把收视行为放置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等更加广阔的语境下来研究。莫利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掘了受众解读文本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电视受众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钟鑫  张婧 《新闻传播》2009,(8):130-130
文化研究学者戴维·莫利(David Morley)是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贯穿莫利整个传媒学术研究的主线是电视受众研究。他从对BBC《全国新闻》观众研究开始,以不同学科理论为支撑,逐渐把电视受众研究.的视野向全球空间延伸,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的公共与私人、全球与本土、以及国族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处于一个新旧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当中,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些新的变化中,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也将面临新的转换与更新。本文将根据范式的三个层面: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的范式转换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传统受众研究范式的几种类型以及局限性,然后重点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两种受众研究范式,探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用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最后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创新提出一些方法和技巧上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1):60-66
通过把对受众的研究置于媒介形态变迁下的复杂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本文试图厘清近几十年来受众研究范式发展的整体脉络,考察受众研究的转向并回应女性主义的批评。本文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对女性受众研究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指出政治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必须以多因素的和更具综合性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女性受众。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互联网的出现、媒介全球化的加快,凸显出女性主义受众研究的二难困境:是应该批判性别意识形态还是应该尊重女性的愉悦?这一切都显著地促进了女性受众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转向,人们开始试图瓦解被动/主动、文本/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努力寻求一种比文本分析与文化研究更有价值与更有发展前景的女性受众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骐  谢莹 《新闻大学》2004,(2):28-32
曾有学者认为,受众是由设想它的范式所促成的建构物。因此,研究范式不同,受众的角色定位便有所小同,而且研究受众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与早期立足于刺激-反应模式的传媒效果研究不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从文本一话语模式出发,关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建立,认为意义是由传播者与受众通过文本进行协商而产生的。由此,它确立了受众在传播活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9):14-17
受众研究作为传播学的重要领域,其理论与范式经历了许多转变,但从总体上来说,受众研究不像其他领域一样存在清晰可寻的时间脉络,本文以受众研究的核心命题——"媒介—受众"为线索对西方受众研究历史做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本书作者大卫·莫利是英国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Goldsmith)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ChairProfessor)。他早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师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创建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 ,凭借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全国新闻》(1 973 -1 979)的受众研究确立了其学术地位。近年来,莫利试图把他的受众研究向全球范围延展,结合“后现代地理学”来分析全球传播当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全球性与地方性的“接合”(articulation)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全球与地方在何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论述了受众研究的跨学科的性质,其次,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从三种不同的认知兴趣出发,对受众研究中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种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尊重科学、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研究,最后,对跨学科受众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蕾 《青年记者》2017,(3):35-36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媒体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传播研究出现了不少新的内容,受众研究范式就是其中一部分.托马斯·库恩曾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paradigm)的概念,认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既然是在一段时间内提供的典型问题和解答,即意味着研究范式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从传统的相对被动的接收者逐渐向传受一体的内容生产者转变,由大众传播时代的大规模聚合化向新媒体时代的个性化和分散化转变,成为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范式转换的最大动因.  相似文献   

11.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到底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清醒地意识到或能主动地控制其消费行为背后的动因?在过去数十年的受众研究中,尽管对无意识作用存在的可能性有所关注,但至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纯认知过程研究范式。根据一些代表性的综述报告来看,消费者购买决策仍然是当前受众研究的主要内容,而所使用的研究范式则是典型的认知取向。这种取向认为个体的消费决策与购买行为往往是深思熟虑、精细计划的结果,人们或者会集中注意、精细加工各类媒体中的劝导信息,或者对信息置若罔闻。  相似文献   

13.
此书以详尽且极富人文情怀的笔触将跨学科发展的受众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笔者以本书的结论"尊重受众,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学"为主线,分别就受众、文化、跨学科三个方向出发探究受众研究的现状。受众研究的特性使得研究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许多研究结果因为社会的变化导致研究内容与当下的受众研究现状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受众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出现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在当下复杂的学科研究情况下莫衷一是,但能肯定的是,中国在受众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王琰  王娜 《新闻界》2012,(11):27-30
中国华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媒体在受众研究中的理论缺位直接影响着其在传播实践中的致效力。本文试图导入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理论与实证研究范式,通过民族志与扎根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探讨境外受众的解码类型、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中国华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受众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受众研究更加重视对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受众接触媒介的环境、受众认知三个方面的分析;其中内容的研究更重视对影像的分析,媒介的研究史重视对电脑网络的探讨,研究的对象更注重对女性的选取;并出现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的关系从"紧密难分"到"相对独立",受众研究与内容研究的关系从"效果"到"意义"的逐步转向等研究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态势.如何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研究,则是受众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国传播学对受众的研究开始步入规范化轨道,以传统的实证调查方法为主得到的研究结果也正在为大众传媒的受众研究提供着有效的支持。然而,传统实证调查的研究方式在对作为文化主体的受众进行调研时,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李春霞概括了它引发的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提出的三种受众研究(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概念,和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伯明翰学派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媒介受众研究通常被认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理由之一便是认为莫利的研究是将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媒介研究的典范,可称之为"受众民族志"研究。但证据表明,"受众民族志"是一个不恰当的方法论标签,而应代之以"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方法属诠释主义范式,以社会建构论和主体间性为本体论基础,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和生态心理学为认识论基础,以去原生态情境化的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焦点小组)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非浸入式诠释法已成为相对更适用于城市媒介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一种不同于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同为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思辨哲学衣钵和解释性的学术传统,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双方因研究取向、理论框架、核心关注点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多次交锋。围绕"积极的受众"对"文化帝国主义"是否具有能动且有效的抵抗这一问题,双方曾展开多次批判与反批判。本文对双方论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析,认为莫利等对受众影响积极性的肯定,及其对受众研究的视角从国内到国际的转向具有进步意义;但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虽生发于冷战土壤但仍未过时,且较"积极受众论"而言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与更强的现实解释力,并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凸显和进一步印证。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受众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有关网络受众的调查数据的研究 ,得出以下规律性结论 ,网络受众呈现大众化 (“平民”化 )趋势 ;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 ,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 ;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 ,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