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御宅族是当下一个流行但又很专业的词语,御宅族是一个跟ACG有关的族群。主流文化对其并不完全认同,民众普遍认为御宅族就是无所事事,整日宅在家里的一群年轻人。目前学者对"御宅"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御宅族存在于当前社会,并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相当比例有其深层原因与合理性,它对社会带来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合理阐释御宅族这一亚文化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宅”词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宅"是最近较为流行的一个新词语.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宅",是一个地道的外来词,源于日本."宅"词新义在中国本土化后,出现了一批宅族词.从"宅"到"宅文化"再到"宅经济",这些词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对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理念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御宅文化”已发展成一种有关网络生活的全球性文化景观。在中国,从“御宅族”上网目的的角度,可以将“御宅”式网络生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依凭无限的互联网资源,“御宅经济”创造出新的产业链,赢得了蔚为壮观的网络消费者族群。“御宅文化”也得以形成和发展,追求一种宁静致远的、元人打扰的、原始本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宅",起源于日本,"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产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电影、动漫、电玩新生娱乐形式出现和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就"宅"了。"宅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后,随着互联网的蔓延,以惊人的速度感染着"80后"和"90后",他们也是"宅文化"的主题群体。"钥匙挂腰带,皮夹插后面口袋,黑框的眼镜有几千度……"周杰伦的一首《阳光宅男》形象描绘了"宅男宅女"们的生活状态。他们有的沉迷于网络世界,漠视现实生活的细枝末节;有的因各种原因逃离现实社会,一头扎进自己的天地:有的主动选择"宅"的生活方式或"宅"的新型职业。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词语理解是一年级学生阅读中的难点。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和经验来解释词语,对词语的理解,经常会"得其意而不能尽其言"。一年级语文课堂的词语理解,应抛弃教师洋洋洒洒的解说,让学生这一含苞待放的"嫩蕊"在发现、感受、品悟中细心"商量",促进他们的语言、情思在课堂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成长!正如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  相似文献   

6.
《甘肃教育》2010,(12):33-33
如今,宅之流泛滥成灾,不是“家里蹲”,就是“文化宅”。但是“宅”成极品,宅到浑然天成的人却不多。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宅男”,他们宅功了得,内力深厚到万人景仰的地步,恐怕就连号称最先兴起“御宅”风潮的老外看后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7.
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城市儿童普遍患有的一种"病",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他们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越来越多,而和自然的接触却越来越少.三毛的《塑料儿童》里曾提到,她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让他们领略自然之美,谁知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就要开始了! 动画片、ipad、iphone等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的发展,对知识灌输额过分强调,让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日趋严重.我们在亲眼目睹在应试教育主导下和受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儿童与自然的疏离甚或隔绝,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几近变成了"宅儿童",将来又很有可能变成与自然隔绝的"宅少年"、"宅青年",他们不关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小溪潺潺和松涛低吟,只关注电脑里的"奥特曼"和"喜羊羊"、手机里"愤怒的小鸟"和"会说话的汤姆猫",他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这种疏离导致他们感官退化、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甚至孤独、抑郁、愤怒等身心问题.一个从小就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会有关心地球和人类的责任感呢?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宅"成为一个时尚流行的词语,也造就了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作为"电脑一代"的大学生,网络应用熟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宅"现象的潜在或外显群体.为此,对大学生的"宅"生活特征进行调查,探析"宅"文化折射出的现代技术文明发展与传统的社群组织方式、个体身份表达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对青...  相似文献   

9.
正印文常常遇到重复字。姓名印中的重复字如"张蕾蕾""王明明""赵平平""戴秀秀"等,词语印中的重复字如"文质彬彬""我为人人""陈陈相因""喜气洋洋"等。还有一种间接性重复字如"歌吹沸天",其中"吹"字之"欠"字部,重复前者歌之"欠"字部;"木棉花开",其中"棉"字之"木"字旁,重复前者"木"字;"御  相似文献   

10.
"宅男宅女"是新媒体时代下出现的流行词汇,"宅"已成为了当下部分青年男女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宅一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以福建部分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宅一族"的生活状态及其引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必须和必需     
很久以前,"必须"与"必需"是一对双胞胎,他们生活在词语王国里。当时,词语王国里的词语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经常不够用,怎么办呢?天神派了一个词神下凡,专门负责创造新词语。一天,词神又开始创造新词语,因为多加了一点材料,结果创造出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必须"和"必需",这一对双胞胎就这样诞生了。他们虽然读音相同,长得也很像,但意思上却有所不同。"必须"与"必需"兄弟俩又勤快又能干,不管什么句子什么文章需要他们,他们都乐于帮忙,并且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生的表达大多注重优美词语的使用,但他们的思维比较混乱,文章条理不清、结构不明。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见"词语"不见"句子",只见"学生"不见"学段",只见"内容"不见"形式",这导致学生的表达、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影响了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对此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御宅之眼     
[ONE]在动漫界有一个禁忌的单词.叫做Otaku。而“御宅”即是Otaku这个词的对应汉字,其本身就代表着悲剧、不幸、无趣等诸多含义。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人们所定义的御宅们自两、  相似文献   

14.
邱育平 《新教师》2019,(11):41-42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词语的内在涵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体验中理解词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言语品位。一、唤醒表象,触摸词语温度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往往取决于生活表象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词语模是当代社会背景下特别活跃、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种创造新词语的方式.词语模是一种"模块",具有开放性和能产性;词语模是一种"模式",具有抽象性、类推性;词语模是一种"模具",具有定形性、定性性;词语模是一种"模效"行为,具有仿效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褒贬不一的"宅文化"正在世界各地流行着。这种现象令某些人无法理解,尤其当他们看到有的人竟然能对着电脑如此投入地又哭又笑,却不肯跟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人说句话。而真正的宅人通常懒得计较这些事情,对他们而言,坐在电脑前,连接上互联网,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宅着"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每个上网的人,都有"宅"的可能性。这个测试,就是帮助你了解自己究竟有多"宅"的利器,请君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7.
<正>纵观当下的词语教学,格式化处理、简单安排词语教学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部分教师只把目光聚焦在词语"意"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体需求,丢失了语文教学的"本",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束之高阁。我们应多维度"开掘",寻找词语的"联系点""生长点""发散点",才能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一、对比词语"联系点",品味语言神韵教学时,教师不仅应关注文本内容,更应如"猎犬"一般,  相似文献   

18.
孙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6):36-38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语言接触日益频繁。本文试图运用潜显理论分析新词语“宅男”。从它的词源分析入手,揭示“宅”的引申义,重点对“宅×”的潜词显词化情况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词语的规范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正>在古代,如何做好一名驾驶员,是有讲究的。虽然没有做什么硬性规定,但在正式上路之前,司机们还是要经过专门培训的。因此,《周礼》说,子弟入学要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御"就是指驾车。古代没有交通规则,那他们在驾驶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吗?"来左去右",我国首个"交通习惯"始于唐朝唐朝时期,像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逐渐兴起,每天进出城门的人数很多,仅靠"交  相似文献   

20.
潜显理论视角下的“宅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语言接触日益频繁。本文试图运用潜显理论分析新词语“宅男”。从它的词源分析入手,揭示“宅”的引申义,重点对“宅&#215;”的潜词显词化情况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词语的规范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