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比喻的距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比喻中本体、喻体都是不同范畴里典型程度不等的事物,它们的关联特征也具有不同的典型程度,所以,本体、喻体在认知范畴上有距离的远近。本体和喻体的距离不仅决定比喻表达成立与否,也决定了比喻的新颖程度。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一种用跟甲物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描述或说明甲物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一般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标记词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因此对比喻的理解通常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甲物向另一认知范畴的乙物的投射过程。比喻性表达具有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修辞效果。比喻的次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等)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它一般以两种语言形式存在:即活比喻和死比喻。  相似文献   

3.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笔对比喻的相似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危艳丽 《现代语文》2009,(10):63-66
比喻是人们寻找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比喻的生成过程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过程,人类发散跳跃的思维活动以及比喻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比喻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征。这种动态开放性表现在:本体和喻体对应关系的多样化;比喻句式的灵活多变;比喻的创新性和可接受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具体例句的考察,归纳出比喻运用中本体和喻体之间似同点走向的五种类型,即:顺本体、喻体的共同特征;顺喻体的特征;顺本体的特征;本体或喻体特征加共同点;本体喻体特征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张传富 《学语文》2005,(2):3-43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其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同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所谓比喻,就是根据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的某种相似之处,借助喻体来打比方。用以说明本体道理的方法。比喻用于物理教学时,被打比方的事物叫本体,一般说来,本体就是某一物理概念、规律或物理知识的难点、疑点;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喻体应是学生所熟悉的浅显易懂的事物。比喻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等特点,因而它用于物理教学,常可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9.
徐亚芳 《文教资料》2014,(31):125-127
1984年郑颐寿先生发表的《关于比喻的四要素》中提出比喻有四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滕吉海和文斌先生同年也正式提出构成比喻有五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和延体。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征。所谓“延体”就是本体和喻体相比之后,从喻体中延展出来的表述本体情况的词语。它的语法特点多是动词性的,也有形容词性的。相似点和延体都有隐现情况,若二者出现,它们的位置将于“A像B一样C”结构的C处。本论文将基于自建的小型认知语料库的数据,并采用spss20对有关C处出现的相似点或延体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分析。这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比喻的构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周刊C版》2015,(31):209-210
在与花有关的比喻中,花常常作喻体,而较少作为本体出现。花比喻女性和抽象事物的情况比较常见。花和其他一些事物可以相互充当本体和喻体。花跟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神似、色似和形似。  相似文献   

11.
论隐喻中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定义、范畴对隐喻和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语法隐喻”主要是语法性状的某种偏离导致语义上不同程度的变异,“语法隐喻”现象与隐喻现象虽在范畴上有相互交错的部分,却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始于辨认其中的比较,然後按本义比较方式理解。Glucksberg和Keysar(1990)提出,隐喻是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被归于一个用喻体命名的临时范畴。本文举证支持了这一模型。另一问题涉及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Gibbs(1992)坚持认为,隐喻是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映射的实现,隐喻理解利用概念隐喻。范畴包容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无需调用概念隐喻。本文论证,概念隐喻是在隐喻理解後被认识的,其作用是解释隐喻的系统性。结论:比较过程和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申没有被使用。隐喻理解是一种范畴化过程,把本体归于一个喻体代表的上级范畴,井把喻体的特性赋予本体。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角度看比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修辞学认为“凡喻必以非类”、“譬喻以不同类为类”,但从认知角度分析,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成立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类的角度去考虑,而应该看本体和喻体是否能形成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学术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在修辞范围内进行。基于语用理论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修辞与认知、文学与语用学的结合。在语用理论视域下,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对当前的隐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倚仗充分的理论阐释与足量的个案分析之基础上,力图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双关辞格与认知语言学新视野中的隐喻具有同质性,可将二者整合后用统一理论框架予以阐析。汉英语言使用者身体结构及相关经验的相似性导致汉英双关隐喻必然存在汇通之处,而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又决定了跨语言双关隐喻势必具备歧异性。  相似文献   

17.
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把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是隐喻研究发展的必然,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从英语基本范畴词的理解、词义的延伸和新词的创造、词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详释当代认知隐喻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示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强大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构建和理解过程是创造力实施的典范。隐喻的创造本质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的概念中发现新的关系,或者在一个已知的概念中挖掘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内涵,从而开拓新的认知空间。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隐喻的创造性,并建立了评价隐喻中创造性因素含量的三个原则:语义范畴跨度、独创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范畴化理论是其基础,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理论的延伸。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可以解释委婉语,加深对委婉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家,无论是在对隐喻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还是隐喻的分类及标准等方面,其理论对后世的相关研究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亚里士多德的“藩篱”,是指隐喻研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他将隐喻看作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从语词层面探讨隐喻问题,其理论也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之内,对于隐喻研究在当代的认知向度并无太大的启示。文章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辨析,指出无论是在理论前提、类型划分和具体观点等层面,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性。辨析亚里士多德的“藩篱”,并不是为了让隐喻研究回归亚里士多德,而是通过澄清对其隐喻观的误解来说明在当代隐喻研究中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探讨和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