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辩证法没有本体则空,本体没有辩证法则亡,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本体论与辩证法的逻辑统一。"物"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通过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基石的考察揭示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物"是能够认识其他物的物,能够创造其他物的物,能够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物——现实的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以人为本的辩证法,是人自身的能动。坚持以人为本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社会每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要求,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而且也相对于人本身."以人民为本"直接涉及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民"是和"国家"、"执政党"、"统治者" 相对应的政治范畴,是表征"民"与"官"的关系,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就是"以人民为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哲学概念的"以人为本"与政治直接统一并作为执政理念,并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依靠人民群众与为了人民群众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本文通过对传统“实体化”的社会观、马克思“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和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观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分析,论证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关系中的目的人和手段人的关系决定经济关系的本质.前社会主义,不论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都存在着目的人和手段人统一的经济关系和不统一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中的目的人和手段人关系的具体形态,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物权形态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既是目的人,也是手段人.目的人和手段人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现实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文章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了语义学分析,揭示了“以人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各方面根据;指出:“以人为本”的现实内容是“一切为了人”与“一切依靠人”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是内在统一的,在实践上也是双向互动的。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社会每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要求,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而且也相对于人本身。“以人民为本”直接涉及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民”是和“国家”、“执政党”、“统治者”相对应的政治范畴,是表征“民”与“官”的关系,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就是“以人民为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哲学概念的“以人为本”与政治直接统一并作为执政理念,并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人为本是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为祛除教育中的错谬的人的理念,我们应确立完整人、目的人、平等人、自由人理念。完整人理念即将人理解为人作为人的各种属性复合而成的统一体,达至完整人理念的途径是整合性地研究人性、克服还原式思维方式和持守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目的人理念是指将人视为纯粹目的的观念,它是在关爱、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交往中和抵抗人被手段化、自身主动手段化的情形中建构起来的;平等人理念是指人天生平等和以平等原则对待所有人的思想观念,它是通过确立学生间程度差异观念、克服朴素的遗传决定论和对人人平等观念作功能性追问得以确立的;自由人理念意味着将永远的自我否定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它是在尊重学生权利、超越生活的安宁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基本以象形方法构筑字形结构,所象事物之形通常就代表它所表示的意义。这就是说甲骨文基本上也是通过能指表示意义的。大凡生活中有着一定具体形状的事物甲骨文皆以象形表示,尤其是象正面人、侧面动物之形的字占大多数。象形动物和人字在甲骨文里经常互用。而它们之间的再次组合便形成了甲骨文里又一种常见的象形字。能指层面的象形某种程度上既限制并决定了甲骨文往往通过重叠、大小、次序和形近四种基本方式表义,又昭示出了它的一个重要特征——表意的具体细微性。  相似文献   

13.
作者根据“学校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以尊重人、依靠人为出发点,以发展人、完善人为归依”的思路,探讨了教师管理应“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与实施主体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是理性发现了人,也正是理性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此岸世界即感觉世界.而人的根性——理性——却在彼岸世界即理念世界之中。因为人的灵魂从彼岸世界来,教育就是人重新回到彼岸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理性是先验的,是彼岸世界里的道理,也是彼岸世界对人的预设。这样一来,人就横跨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上,人依靠理性成为人世间的巨人或者神。然而,人的理性一直被社会和人的作为作践着,社会权力、社会暴力、天启、逻辑.都是对人的理性的猖狂遮蔽,以致教育中充斥着反真理的认识,甚至,教育本身都被人为地扭曲着。理性应该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根据,回到理性就是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作为其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并认为,天人由气所统,天、人以及联系他们的气构成一个整体。《黄帝内经》中的世界实际上就是这个整体。《黄帝内经》作者认为,该整体是有机的,其存在的形式体现为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在此过程中,生命实现了与天地宇宙的融圆。  相似文献   

16.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的培养是通识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通识教育不变的主题。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是"文化的存在",人创造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因此,我国的通识教育应该回到"文化的存在"这一原点,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同时强调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事实表明,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化必将支配并决定着地球生存的未来,脱离了自然的人和脱离人的自然都是不现实的。文章提出在生态共同体视域下建构人与自然的融合,而要实现这一融合,需要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才能改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对“天人合一”的全面把握.不应局限于德性层面的狭义内涵。广义地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据四个契合点——“身”、“行”、“德”、“道”——达成的四个维度的天人双方统一。每个维度都有特定内涵,“天”、“人”、“合”的所指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天人合一”四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在生态视域中发现其与西方文化的很多相通之处,从而发挥其积极的现世意义,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