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成因在于尘世之爱的缺失,他在正确处理尘世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关系的过程中跨出了知识悲剧的泥淖;但他还必须克服尘世之爱中所潜藏的悲观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才能最终完成对知识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闻超  王楠  杨赟 《考试周刊》2014,(94):21-22
歌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在具有鲜明同一性的同时具有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两位伟大作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及其笔下的具有象征形象的浮士德从而揭示出浮士德这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精神。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又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描述了浮士德为了获取更多知识和权力,遂向魔鬼出卖自己灵魂的故事,尽管其结果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对实现社会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莱辛的短篇佳作《到第十九号房间》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知识女性人物在面临男权社会母职意识形态道德禁锢并遭受心灵戕害的心路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人物对"本我"追寻与精神自由追求无果直至悲剧的深层原因,对女性树立主体意识、改变"他者"与献祭者形象、自我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奥尼尔经典作品之一《榆树下的欲望》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展现出奥尼尔的悲剧论,以及他对贪婪人性的敌对、失望和对唤起人性真实的渴望。他认为人的悲剧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自身性格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故事试图向人们揭示出,当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人的自然情感是怎样被压抑和扭曲的。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受戒>中的英子,宛如<聊斋志异·婴宁>中的婴宁.英子与婴宁都成长于理想的世外桃源,一样的青春年华,一样的天真烂漫,面对意中人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汪曾祺和蒲松龄,在两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共同的人生理想.两个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宁是悲剧人物,反映了封建礼教对美好人性的扼杀,而英子是喜剧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本真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善于描写人物的悲剧命运,她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对普通人的极尽描写中,从性格上的不彻底和情欲两个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挖掘出人物悲剧命运的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受先进思想影响的普希金,是徘徊在进步和落后之间诸多俄罗斯贵族的代表。作家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和本阶级面临的矛盾处境,并通过他笔下人物命运的抒写,深刻地思考着贵族阶级的处境:自我意识觉醒,渴望挣脱封建专制和宗教传统对人性自由的束缚,同时又不愿放弃沙皇专制制度下贵族阶级的既得利益。文章从崇高美的角度,分析普希金作品中的人物为满足情欲、权欲的畸形行为及人生悲剧,揭示人物欲望悲剧蕴含的追求人性自由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的小说与现代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小说中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人集中体现出现代悲剧精神。现代悲剧精神的核心之一是现代个人在多重生存困境中,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苦苦追求。其二是对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从小说中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悲剧精神,我们看到了南方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个悲剧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他政治上的悲剧.李白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诗具有开风气价值的意象美,尤其把明月意象思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一代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4.
比较研究,方兴未艾,新见迭出。将中国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与西方文化的典型形象浮士德两相比较,互为观照,可以明白显现中西知识分子在构建理想人格时知识追求、事业追求、伦理追求的表达方式的同异。  相似文献   

15.
刘庆邦以独特的个人话语和人文关怀表现了对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重压下的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他的小说氛围大多弥漫着悲剧气息,正是这些对于苍生的悲悯和无可奈何,使得刘庆邦小说闪耀着强烈的人性光芒。这些悲剧气息在他的若干作品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人物精神情感世界的悲剧;城市异乡者对城市身份认同的追问以及对融入城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自然情爱,在民间得到人们普遍的同情和认可,但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等方面的不平等,使在自然情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只能是悲剧结局.但<西相记>的作者让他笔下的人物团圆,这种"大团圆"心态的实质,反映了作者创作既高于现实又忠于现实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7.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婚姻等方面的悲剧命运,还刻画了以方鸿渐为中心其他人物的悲剧,展示了人性弱点与人心的自然欲望之间的冲突,贯注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深沉关切和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18.
马洛版《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沿袭了关于人吃禁果而堕落的主题。该剧未及描写弥尔顿式的英雄,也没有像斯宾塞那样刻写一部道德书,更未像莎士比亚那样写实地描写人世一切冷暖情仇,而是人在宇宙中能享有的一切可以享受的世俗内容。基督教传统道德认为人应尽善、尽美且无欲,但浮士德这个人物的重心却在于他对世俗物质的渴望,成为了马洛笔下的另一撒旦。浮士德对世俗欲望的追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免除精神枷锁以后的现世精神和享乐主义态度,这正是人文主义者对人之身份的索求。虽然违背了向上、向善的古典主题要求,本文重在以体会时代精神的角度,以反映论(即镜子说)来参详这部通常认为反伦理的经典剧作,以作为一种新的解说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金庸的武侠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书中的核心人物陈家洛是个极具悲剧审美意味的人物,他 的结果是悲惨的:事业上失败、爱情上失意。其实,主人公陈家洛的悲剧命运看似偶然其实必然。陈家洛的性 格和他对革命的复杂性认识的不足、人性的要求、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共同酿造了陈家洛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悲剧人物性格中的执着精神贯穿一生,他甘冒自然生命被毁灭之险去追求自身超越价值,并在与异己力量的斗争中始终坚持自我,在受难与抗争中展示出超凡的生命力,直至生命被毁灭亦不改初衷,悲剧人物的生命超越价值最终得到高度升华。悲剧人物强烈的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执着在自我涉及的双重悖反的悲剧结构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