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师范教育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高校间实力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形下,师范大学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向,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应是各师范大学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各师范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的比较与解读,可以看出各师范大学在学校发展类型及特色选择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倾向。目标定位对师范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确定和落实师范大学转型目标时,应该对"办学特色"、"综合性大学"等目标表述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需要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提升"师范大学教育力",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师范大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学科视角与方法论视角的概念界定方式,"师范大学教育力"在广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育力",即师范大学在文化、制度、资源、科研、教学与课程等方面所形成的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协同力与整合力。根据师范大学的本体属性,"师范大学教育力"在狭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师教育"的"力",即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引领力、制度保障力、资源提供力、专业投入力与人才培养力。"师范大学教育力"概念的提出是对"教育力"研究的理论深化和对教师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可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师范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3.
运用焦点团体访谈法,以Nvivo8.0为研究工具,基于12所高校访谈资料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高校对研究生学位授权审核基准选择倾向于"质"或"量"认识中,主要有研究生教育发展、高校发展和市场发展等三种制度逻辑作用其中,呈现出四种模式。通过政策制定者厘清显性作用逻辑;高校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和市场之间的互动;市场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导向下有效调节利益争端;缓解研究生教育发展和高校发展逻辑之间的矛盾等措施,可在一定张力关系中寻求制度逻辑上的平衡点,最终确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学位授权审核基准。  相似文献   

4.
实习支教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个案,从师范大学生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实习支教在地方师范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实习支教已成为地方师范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是国家期盼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策部署。在"双一流"建设中,地方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内部结构调整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对照"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结合对地方师范大学属性的认识,坚守师范主体性、强化特色理念、服务地方发展三大定位是地方师范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应然态势,深化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思考、注重接地气学科的建设、着力特色学科的凝聚、定位应用型的发展方向、展现对话国际的格局五大指向应是"双一流"建设中地方师范大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综合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而学科的综合化是大学综合化的基础,在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综合化转型过程中具有战略地位。从高水平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化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内生"、"嫁接"与"移植"三种方式,即坚持"内生"发展,促进学科的综合化;通过"嫁接"融合,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通过"移植"共融,推进学科综合化发展。最终实现由综合性师范大学到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大学职能因市场逻辑的提出、普及、发展而不断演进,大学也因对市场逻辑的引入而不断发展。市场逻辑的竞争机制和效益机制是推动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也由"象牙之塔"走向社会的"轴心机构",影响和引领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市场逻辑视阈下,大学通过市场逻辑与政府逻辑的统一,以及市场逻辑与大学逻辑的统一,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自身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军 《教育研究》2021,42(2):31-3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师范大学肩负国家赋予的教育使命与担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西部地方师范大学作为西部建设的"服务站",影响着西部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在"十四五"蓝图绘制之际,国家对师范教育提出了"做大做优、示范引领,扶贫扶弱、补齐短板,软硬结合、建管并重"的发展规划,并全力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  相似文献   

9.
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是对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借鉴与推广,彰显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逻辑、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高校逻辑、履行社会契约义务的市场逻辑。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地方公费师范生“留不住”、高校人才培养“无特色”、社会契约履行“低效率”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契约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研究》2016,(1):83-88
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和教师教育体系急剧变革的脉络中,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通过对43所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分析,刻画了我国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整体样貌。具体而言,把自身定位为综合性大学的有19所,定位为师范大学的有11所,定位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有5所,另有6所没有明确表述,可见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其身份已经产生分化。通过对师范大学办学定位变迁的环境分析,认为办学定位变化的动力来自于两个分层原则,首先是在中国集中式教育管理体制下由政府制造的分层,其次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分层。这是"小政府、大市场"的新管理主义思想的实践。令人可惜的是,在这种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与角力所形成的对师范大学的管理体制中,学术资本所具有的治理力量明显不足,从而使得大学的办学定位缺乏对"大学"和"师范大学"本身使命的反思与承担,更多的是从比较角度寻找大学的定位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山大学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实效性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在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以理论逻辑为基础、认知逻辑为尺度、生活逻辑为指向的三维一体是中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有效机制。其中,理论逻辑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人文素养;认知逻辑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逻辑力求直面现实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存在的合法前提,对大学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凸现出大学文化的人文本质。以人文主义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大学文化建设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对大学文化进行审视,目的在于推动当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开始,校外人士以"局内人"的身份参与到国立大学发展与营运中,由此揭开了校外人士参与国立大学办学的新历程。目前,校外人士在参与国立大学办学过程中,以局内人的身份,以民间管理模式给国立大学的发展与办学带来了契机与活力,培养了国立大学适应市场的自主办学能力与社会竞争意识,大学也由此引入了"源头活水",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藩篱。但以政府、产业界为代表赞成派与以国立大学协会、大学教授为代表的反对派一直围绕校外人士参与办学不断展开各种争议。  相似文献   

14.
Three different “logics”—that of the internal strategies of the institutions, the economic pressure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olitical policies of the state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nd coexistence of the three logics has determined the transformation models of teacher-education or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at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forces that led to these transformations by tak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outhwest University (SWU) and Yanbian University (YBU) as examples. Reliance on government and market resources has put these universities into a dilemma: On the one hand, they wanted to retain their original features so as to preserve their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teacher education” market, and on the other, they needed to merge, expand, re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ir quality as they pursued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cas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teacher-education university’s need for self-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internal determinant,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its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ies influence the institution while it displays considerable capacity for self-adjustment.  相似文献   

15.
大学自治(U n ivers ity A u tonom y)指大学不受政府、教会或其他势力干预,实行独立办学。巴黎大学自建立以来,一直寻求大学自治,可是在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建立之后,大学自治就被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1968年法国巴黎南岱合大学首先爆发“五月风暴”,自此以后大学争取自治的呼声不断。研究法国大学自治的历史,对我国大学自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也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不仅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现实基础,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相应的外部支撑体系。为此,有必要开展有关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研究,为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系统论述了联盟的概念和高校联盟的模式,介绍了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的内涵、目的、性质和意义。文章还对国内学者提出的开放大学联盟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发现“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和“开放大学联盟”存在着主体和模式上的不同,且从历史和现实看,“开放大学联盟”的提法容易产生歧义,建议慎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逻辑思辨和文献计量的方法,指出了开放大学面临的质量问题、建设内涵、紧迫需求等隐忧,总结了质量保证存在的八个问题,大学定位、体制机制、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核心能力、师资共享、自由学习及质量文化,并就此提出了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开设大学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的大学来源于中世纪的大学。至少有三所大学时常被列入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它们分别为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这三所大学的起源很值得去研究。其起源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究竟是如何克服那些问题的?笔者认为,这三所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一定能够给予现代的大学某些启示,使得大学能够发展得愈来愈完善。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已近60年,发展历程可分为创校时期、联邦制时期、转型时期、融合创新时期四个阶段,其综合化在前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学科数量增加和外延扩张,在最后阶段主要表现为学科融合创新与内涵发展,由此从单纯文理教育为主到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今日已成为诸学科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任何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其综合化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科综合化遵循两种基本逻辑:同构逻辑强调变革须适应环境变迁,在每次经济社会转型时都能及时变革学科和组织结构;分化逻辑重视大学变革的历史延续性及独特认知方式,表现为坚守文化传统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浪潮为背景,对圣荷西州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