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界一般认为巫蛊之乱是汉武帝对太子有所不满甚至是为了易储而有意策划的.文章通过对巫蛊案的分析,重新审视了汉武帝与太子的父子关系,认为汉武帝对太子一直信任有加、着意栽培,从未想过要更换太子.巫蛊之乱是因为江充选择了有利时机,汉武帝与太子信息交流中断,江充党羽意外逃脱等三个偶然因素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用巫术作战     
《家教世界》2013,(Z1):71
汉武帝天汉年间,长安城里疫情严重,汉武帝也未能幸免,病得奄奄一息,长居远离长安的甘泉宫中。宠臣江充一向与太子不睦,生怕汉武帝去世后,太子当权对自己不利,就对汉武帝谎称他的病是因为有人对他下了"巫蛊",也就是用巫术在害他。汉武帝信以为真,让江充成立专案组,在长安大规模调查巫蛊案。江充迅速网罗了一批来自匈奴和西域的巫师,到处搜查、捉鬼,把长安城搞得乌烟瘴气,株连陷害了数万人,其中包括卫太子和卫皇后。  相似文献   

3.
论江充     
出身赵国的江充受到汉武帝信用。江充治巫蛊案导致西汉帝国上层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汉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宣布对江充行法的全面否定。但是江充执法严峻,不避权贵的风格在中国法制史上保留了正面形象。据《盐铁论》提供的信息,江充还曾对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的确定和执行有积极的贡献。后世对江充的评价鄙弃者多,但是也有微弱的肯定的声音。全面评价江充的历史作用,有益于真切认识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史。  相似文献   

4.
近年关于巫蛊事件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汉武帝说成事件的主谋者。事件本身十分复杂,为武帝是主谋者的说法找一些根据并不困难,但从其整体发展脉络来看,似仍需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一、汉武帝没有策划易嗣,把他说成巫蛊事件的主谋者不符合历史事实;二、汉武帝迷信神仙,是酿成“巫蛊之祸”的重要原因,江充集团捣鬼有术,是“巫蛊之祸”的主谋者;三、事件过后,武帝反思一生所为,“悉罢诸方士侯神人者”,下轮台诏书,是他一生,也是西汉历史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5.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实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自太初元年(前104年)到后元二年(前87年)共18年间,以戾太子为首的卫氏集团、以李广利和刘屈氂为首的李氏集团以及宦官扶持起来的赵氏集团展开了夺嫡斗争。外戚势力是在皇权与宗室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受"择权在君"思想的影响,武帝立嫡不坚,更加剧了夺嫡斗争的惨烈性。"巫蛊之祸"的实质是李氏集团利用江充与刘屈氂里应外合灭太子,以实现夺嫡,抢占权力制高点。  相似文献   

7.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卖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蛊,是以民间礼俗迷信作为观念基础而施行的加害于人的一种巫术形式,这种迷信意识严重侵入上层社会生活,汉武帝时巫风大盛,“巫蛊之祸”亦是发生于汉武帝统治晚期的一场政治风暴。研究“巫蛊之祸”,对于认识社会史,文化史之间的关系,是有其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谈西汉“巫蛊之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发生一起震骇全国的大冤狱。这起冤狱共持续了两年的时间,从京师、三辅到郡国,株连所及,上至王储、公主,下至兵丁、百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汉书·江充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所谓“巫蛊”,其实是汉代流行的一种诅咒人的巫术,它采用的方法,是取桐术制成偶人,埋在地下,女巫声称,只要用这种偶人对谁进行诅咒,谁就得死于非命。这种在今天看来纯属荒诞不经的鬼把戏,何以能在当时“演绎”成一场刀光剑影、人头落地、充满血腥气味的轩然大波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汉武帝在卫太子举兵反叛之前并未有诛杀太子之意,直至太子起兵反叛,武帝才下令诛杀,并由此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持续动荡。汉朝盛世局面一去不复返,由此开始了休养生息的政局。  相似文献   

11.
《汉书.江充传》所记述的江充"出逢馆陶长公主"事件,引人注目,学者们从多方面探讨其价值,论证其含义。笔者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时间角度考察,探讨馆陶长公主的卒年,探索绣衣御史的称谓、设置年代与江充担任直指绣衣御史的年代,探究太后卒年与太后诏,考察纪传体史书与编年体史书对于此事的记载,认为江充"出逢馆陶长公主"事件似乎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2.
寇润泽 《文教资料》2020,(7):73-74,37
汉卫太子刘据因汉武帝征和二年巫蛊案而与其父反目,最终被围困自尽,汉宣帝即位初期为其定谥为“戾”,后又称“戾太子”.本文重新梳理征和二年到宣帝定谥的历史过程,着重对宣帝时期霍光专权、建立武帝正统权威的政治实际,昭帝时期隽不疑对京城长安发生的假卫太子案的处理,以及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体现出卫太子“不悔其过”的法律因素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卫太子谥“戾”的内外原因,总结背后武帝统治权威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报任安书》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曩”“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和“今”,而由三个概念的不同时性可以确定《报任安书》写于征和二年(前91)的年尾。“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司马迁处理《史记》稿本的确切说明,意思就是正本藏于嫁给杨敞的女儿家里,而副本留在长安。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不断把施行“巫蛊”的人和“谋入匈奴”的罪名联系在一起,终于导致“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其标志是征和四年(前89)六月车千秋任丞相后亲自参与“掘蛊兰台”。“掘蛊兰台”导致太常、大鸿胪和御史大夫或自杀,或被杀,其属官也被牵连,直到后元元年(前88)六月结束。司马迁就是在这一年之中卷入“巫蛊之祸”再次下狱死。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阅读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和陈皇后、卫皇后、李夫人以及钩弋夫人都有过缠绵的感情,可是都以悲剧告终。陈皇后先是失宠,继而被废,郁郁而终;卫皇后因巫蛊事件被废,自杀;李夫人因病早逝,让武帝思念不已;钩弋夫人因为可能危及皇权而被武帝处死。帝王和后妃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和功利性、政治问题以及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他们感情上的结局,因此,汉武帝和后妃的情感故事堪称是一曲哀婉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窦宪伐匈奴这一震撼欧亚的历史事件提出了新的见解,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匈奴是因内部争权反目而出现分裂的。所谓匈奴中存在奴隶主贵族与汉敌对和与汉和好两种势力的说法不合历史真情,只能成为汉武帝的民族压迫和窦宪伐匈奴的宫廷丑闻的掩护词。此事表明:正确意见、政策遭到打击,错误意见、政策得逞,北匈奴败亡西奔,东汉时期华夏与北匈奴的关系由联合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7.
“马邑之谋”是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由“和亲”转为“征战”的一个转折点。它是汉武帝精心谋划的欲以一役之功制服匈奴的重大战略性事件;此后汉武帝陆续西向开置郡国,亦是应征剿匈奴的战事需要而展开的;尤其是他所采用的以实力威服异族,开置郡国以“通西域,断匈奴右臂”,以及在暂不宜置郡的地方建属国以统领之等种种作法,对其后整个汉朝的西向方略都起到了定向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遇物而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封建皇帝。太子李承乾是法定的皇帝接班人。李世民深知,太子的德行、治国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太子进行教育,而且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有一次,他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教育太子的方法是‘遇物而诲’。”侍臣不大明白,他就对此事作了解释。他说,我和太子一起吃饭时,我就对他说:“老百姓种庄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然而他又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他对方士的学说、巫蛊之术和神仙怪谈等都十分迷信,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求神仙和进行封禅活动,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汉武帝迷信鬼神与汉代迷信的社会风尚和其个人经历有关,并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戾太子事件"受到牵连,蒙冤入狱,待死之际,写信给司马迁,请他在汉武帝面前为自己明冤辩屈。司马迁后来给任安写了一封长信回复,即《报任安书》。此封长信经删节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按常理,司马迁在回信中,对任安的求助该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去汉武帝面前帮他明冤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