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视野》2005,(6):45-45
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这“福”字倒贴与什么人有关,有怎样的传说?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原来,倒贴“福”字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2.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3.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4.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5.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6.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录:“岁旧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7.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8.
福与五福     
正过年期间,城镇乡村千家万户门上都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年画、窗花、中国结等春节饰物上,也都或红彤彤或金闪闪的"福"字;年货市场的"福"字,更是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古往今来,福是中华民族各式人等共同的憧憬与追求。福者,祯祥、顺利、幸运是也。一部《辞海》中,关于"福"的词语多不胜数,如:口福,谓享受美食;眼福,谓看到喜爱的东西;福音,谓喜讯、好的消息;艳福,谓与美女喜结良缘;福地,谓幸  相似文献   

9.
“性沼泽”里跋涉的少男少女我是“性家教”。是一位免费的网络“性家教”!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关注青少年性健康状况的志愿者,或者叫义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身边的一些事情和媒体上的一些消息所触动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未成年人性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早恋”早已不是什么怪现象,而“少女妈妈”学生卖淫”少女卖处”学生人流大增”中学生暑假堕胎”禽兽老师”等等等等,类似的报道我们也已经看得太多太多。看到这些,我不仅在想:如今的孩子都怎么了?真的有报纸上宣扬得这么严重吗?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自从我做了网上“性家教”以后,…  相似文献   

10.
你听说过学生还有徒弟吗?有,我可以告诉你,近日来,我们五(3)班用“一帮一、一对红”的形式这样掀起了学习的热潮。瞧,在班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对“师生”在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老师”还挺像老师的样子,一边给“徒弟”画图,一边还用手比划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样子,把“徒弟”们都感染了,一些很难理解的题,“徒弟”们都在愉快之中,把题掌握了。火越烧越旺,这股学习的热潮定会一浪高过一浪的。指导教师:元文英学生下有“徒弟”$辉县市实验学校五(3)班@李玫颖  相似文献   

11.
肖士 《今传媒》2003,(4):70
笔者最近从一些报刊看到一些稿件因题目不确切,容易产生歧义,读后让人既感到可笑,也感到可怕。 尽职的副厅长被“开除公职” 那天,我到一家理发店理发。坐定后,我问理发员:“你们店里消了毒没有?”理发员说“每天都得消两次呢。现在在这件事上可要认真呢,就连省卫生厅副厅长‘防非’不力,把公职都玩掉了,我们还敢马虎?”我一听大吃一惊,因为副厅长是我熟  相似文献   

12.
春节的由来     
《出版视野》2010,(1):46-46
每逢新春佳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贴上几张大大的“福”字。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相似文献   

13.
自从有了“布老虎”之后,当代作家似乎就不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除了讲故事还是讲故事,80年代一息尚存的文学梦想一古脑儿投进了故事会。看这几年来的小说会让人产生幻觉:当代还有长脑子的作家吗?或者说,作家的脑子为什么一齐休息了?大概是因为我大学里学的就是文学,后来又想在文学上有点进步,所以,我把作家看做“自己人”。不过,我现在总在为“自己人”感到羞愧。你蒙蒙普通读者当然没问题,但你面对我这样的读者你就该自己羞愧了。有时,我手上捧着装帧华丽的新书,读着读着就想:他怎么能把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我愿意的、应当的却不能够,能够的我又不愿意。我们怎么可以老去考虑“应当怎么样”呢? 现在有好多书我看不懂,(冯亦代插话:你不必示谦,看不懂的不是你一个人),我读德国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没有那么费劲。我也曾对一些书进行语法分析,分析后才发现,原  相似文献   

16.
朽木 《传媒》2002,(6):21
据说如今传媒——我这里主要指地方传媒,刊发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东西正在多起来。好得很。一个证据便是批评报道、“问题新闻”的增多。看看现在的一些地方传媒,隔三差五便有“抨击性”、“揭露性”的报道出现,热闹得很嘛。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读出笔者的不恭乃至不以为然之味。说实在话,对以上这类现象作出不加分析的乐观的估计,我还真的不尽苟同。批评报道多不多,我说不少;批评报道多了好不好,我说太好了。问题是真的多吗,真的好吗?甭说  相似文献   

17.
平时读报、看稿,一个“都”字,常常引起我的疑虑:真的都是这样说的,这样想的,这样干的?诸如“都啧啧称赞”、“都十分激动”、“都踊跃报名”之类,几乎天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见得多了,一般也都不把它当回事——报上“约定俗成”的语言么,较不得真的。 然而,近日读了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尚志同志的一篇文章,读到了他讲的一个关于“都”字的故事及经验教训,敬佩之余,顿觉也有必要对这个“都”字来一番计较。 李老的文章是回忆1984年6月彭真委员长到天津过“七一”的一篇追记,生动而感人地记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文中有这么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不能成为“龙头老大”,原因何在?作者认为,还得从办节目的人自身找原因。因为是我们把“观者”养成了不良的思维定势。是如此吗?请看——  相似文献   

19.
春节在门上贴“福”字的习俗起于明代。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微服出行,在一个村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漫画。画面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人大脚。因为古代中国妇女从五代李后主时期开始以缠足为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对“皮皮”和你的创作很感兴趣,你能谈谈吗? ●皮皮,起这样的一个笔名就是为了代替真实的姓名,所以不该在这里再把真名写出来。皮皮是瑞典一本书中的一个小女孩儿,我因为喜欢这个女孩儿的性格而选择了她的名字,现在看来有些不妥了。她可以永远是那个小女孩儿,而我不能。已经进入中年的我开始为这个名字苦恼。想把这个名字改动一下,可能性又不是很大。最可能的就是改成“老皮”,你们觉得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