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把好研究生入学质量关、规范培养过程、加强科研选题和论文工作以及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的研究生录取、课程训练、资格考试、论文写作等方面探讨研究生培养问题,认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具有灵活的入学机制、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导师有充分的决策权,这些经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一所研究型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及相关导师的调查,从入学动机与专业认同度、课程体系与教学状况、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导师指导情况等四个方面来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一名研究生从专业认同感、入学选择导师、科研论文写作、毕业流向问题等方面进行描述、诠释与反思。研究表明:研究生的迷茫是由其自身专业认同感低、选择导师"左顾右盼"、论文创作与发表难、自主择业途径单一等问题导致的。需要研究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并自我调整,学校方面应该从完善研究生选择导师制度、合理设置研究生科研论文写作课程、提高研究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27所高校作为样本,调查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数量、质量、工作量、自身评价及意愿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导师课题的学术水平、提高导师的有效指导、增加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在培养过程中的权重、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中关高校研究生在入学申请与录取、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导师指导风格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自特色和相互差异,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由近五年的优秀博士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深入探究了影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地理、历史、重大课题等客观因素及研究生自身素质、导师水平等主观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入学门槛、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扩大参与重大课题的院校个数、支持开展高水平学术讲座、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们一直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立足之本,严格实行导师负责与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在保证研究生入学质量、以及研究生前期课程教育、中期筛选和论文阶段的培养与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变现有的农学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摆在农学类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面前的主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我国农学类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研究生考试方式、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等六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4):77-83,76
该课题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包括研究生培养的形式、结构和途径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招生制度上,各发达国家形成了包含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后资格和研究生中间学位的完整学位体系;入学要求越来越开放和弹性化;高校具有录取选拔权和自主权。在培养特点上,各发达国家高校课程与教学方式灵活,出现了德国的讲座与研讨班形式、英国结构化修课式的教学典型、美国协作型的课程与教学形式;"质量"也一直是高校监督与评估的重点。在组织管理上,先后出现了德国高校的"洪堡式自我管理形式"、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以及跨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导师角色上,各国都很重视导师在引领学术研究、促进学生社会化以及道德影响三方面的责任;研究生培养由单一导师制向双导师制、联合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过渡,英国多数学校培养研究生甚至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团。在政府责任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大学具有较大自治权,而德国的研究生培养中国家控制与政府责任相对强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