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李岚 《历史档案》2006,(1):92-98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放,历时77年零26天,出版25600(25599)期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许雁菊 《新闻世界》2014,(2):148-149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教士、商人来到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报刊,其中由英商人美查创办的商业性报刊《申报》,成为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本文通过探析《申报》的办报特色,从该报早期经营者美查等人在新闻内容、新闻形式、经营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创新上入手分析其成功之道,以期对新形势下的我国报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纸。19世纪60至70年代初,它一枝独秀,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中文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经战乱,那一时期的中文报刊资料已十分罕见。因此,保存相对完好的《上海新报》,其史料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深入细致地考察《上海新报》,对于研究近代中文报刊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11月,初为周刊;1862年5月7日改为周三刊(逢二、四、六出版,星期日无报);1872年7月2日改为日报(星期日仍无报);1872年12月31日终刊。该报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宁波面世的《中外新报》,是浙江最早出版的一份近代报刊,也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区内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它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近代报刊在我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而开始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办报特权。最先办报的是西方教会与传教士。《中外新报》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宁波地处浙东沿海,鸦片战争首当其冲,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即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第一个进入宁波的基督教传教士,就是美国浸礼会的玛高温(Dr.D.JmaeGowan)。他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的秋天,从香港经福州到达宁波。当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人民仇恨敌视洋人,他身无立足之地,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8.
文人写稿,是一种脑力劳动,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这就是稿费稿费在我国很早就有,称“润笔”近代开埠以来,为工商业服务的近代意义的报纸应运而生,上海自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一批中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汇报》、《申报》、《沪报》、《诚报》等。其中,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但这些报纸当时是没有稿酬的。《申报》创办人英国人美查在1872年5月4日的  相似文献   

9.
王书川  徐霞 《新闻世界》2013,(7):262-264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创办了首批近代报刊,其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丈报刊是《申报》。笔者搜集了从2007年至2012年学术界关于《申报》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其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望能对未来的《申报》研究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创办了首批中国近代报刊。其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就是《申报》。《申报》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创时期、全盛时期以及衰落时期。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明确办报宗旨为"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使《申报》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申报》因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浙江早在1854年就办有中文报刊<中外新报>,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源地之一.然而,浙江的新闻教育事业的起跑点,则是1949年7月创办的杭州新闻学校.  相似文献   

12.
蒋建国 《新闻大学》2013,(1):113-118
《上海新报》广告代表了早期中文报刊广告的较高水平,其刊出的大量洋货广告,展示了洋货消费的大众化进程,尤其是一些西方奢侈品广告,体现了有闲阶层的崇洋之风,而一些娱乐广告,则反映了西方休闲方式的深刻影响.这些不同类型的广告,对于探究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消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过程具有历史见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七世纪初定期报刊的出现使西方报业发展步入了近代时期,这种划分不仅含有报刊出版的周期或是形态上的发展变化的意味,更显示了此时发生的社会与政治的革命性转变。古代与近代时期毕竟分属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性质全然相异的社会,因而它们在一系列问题上,包括在宗教言论与新闻出版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与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西方新闻学术界将其分别概括为“专制的集权主义”和“报刊的自由主义”的理论。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自由主义”是其政治学说、哲学原理和社会制度,也是新闻理论的支点和新闻立法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4.
副刊溯源     
有些新聞史研究工作者认为1872年《申报》开始在新聞后面附戟詩詞小品之类“副刊性文字”,是“副刊的前身”。但是,据我所知,《上海新报》在《申报》之前就有副刊性文字。《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紙,为出版《华北先驅报》的英商字林洋行所創办,由英美传教士主編。1861年11月創刊,刊行历时十一年。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早期中国报刊评论的成因和走向曾建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有报刊的国家,但是报刊评论却始终没有在中国古代报纸上出现。中国报刊评论最早是伴随着一批外国人办的近代中文报刊(以下简称“外报”),首先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从19世纪初叶第一份近代中文报...  相似文献   

16.
一、《湘学新报》《湘学报》《湘学新报》又名《湘学报》,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创刊,是湖南第一家报纸,以鼓吹变法为宗旨。该报由当时的湖南学政江标创办,唐才常主编,每十日出版一册。《湘学新报》分六栏:史学、掌故(后改名时务)、舆地、算学、商学、交涉,每栏最初多为问答体,以后则有署名的专文,每栏各有专人负责撰述,而唐才常一人兼主史学、掌故、交涉三门。他广泛地征引了当时可能得到的材料,向读者介绍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历史,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介绍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议会制度。《湘学新报》  相似文献   

17.
王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在1849年至1862年期间,参与了上海墨海书馆翻译基督教作品、出版科技著作和创办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王韬协助编译《圣经》《宗主诗篇》等基督教作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参与编著《格致新学提纲》《中西通书》等西方科学著作,推动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协助编撰《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报刊,为以后的新闻出版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在1849年至1862年期间,参与了上海墨海书馆翻译基督教作品、出版科技著作和创办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王韬协助编译《圣经》《宗主诗篇》等基督教作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参与编著《格致新学提纲》《中西通书》等西方科学著作,推动了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协助编撰《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报刊,为以后的新闻出版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文报刊评论文体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呢?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是外国人办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除新闻报道外,还有言论──短论及评论性文章,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文化及孔孟之道。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人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每页首页有言论,讲贸易强国,学习外国文化,目的在“润泽汉人”,征服中国人的心。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1868—1898年),发行份数最广(5.4万…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近代中国“泰晤士报”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脱胎于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1850年创办的《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是上海乃至近代中国出刊时间最长、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①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 1850年,作为拍卖商的英国人奚安门来到上海.同年,为了使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重视上海的发展,和清朝建立更多政治联系并扩大对华贸易,②奚安门创办了英文报纸《北华捷报》,使上海有了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