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境数据流动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数据治理议题关注的焦点。目前世界跨境数据流动处于以欧美为主导的区域性合作与妥协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制下,我国推动国际跨境数据流动的多边治理合作道阻且长。文章调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等重要组织和主权国家的跨境数据治理政策,结合双边和多边区域贸易协定,梳理国际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内部机理,剖析全球跨境数据流动多边合作治理存在的困境,提出符合我国价值导向的变革路径。文章将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内部机理划分为规制主体、规制客体与规制手段等3个维度,分析国际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合作的价值理念互斥、监管制度模糊、区域合作碎片化的现实问题,提出以普适共赢为优先的规则制定、以独立机构为依托的第三方监管、以例外条款为补充的合作前提等3种国际跨境数据流动合作治理变革路径,为我国融入全球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长期以来,欧盟、美国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制两大格局占据国际主导权;日本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制新方案打破了传统格局,对中国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运用综合分析、对比方法,对目前国内外跨境数据流动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述评,找准突破点。描述欧盟、美国跨境数据流动规制两大格局及其国际影响,分析日本跨境数据流动规制新方案的理念、管辖机制、推向世界进程及对欧盟、美国格局的冲击。在中、日情况对比基础上,分析日本跨境数据流动规制新方案的优势及对中国借鉴的适用性。进而提出以"保障数据安全"为取向的中国跨境数据流动规制路径之思路。[结果/结论]结论认为,应从4个方面探索我国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路径:坚持和贯彻"保障数据安全,数据自由流动"的基本原则与取向;实行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实施安全的跨境数据流动管控策略;采取技术措施保障跨境数据流动安全;加强国际谈判与协作,尽力争取跨境数据流动规制话语权与主导权。  相似文献   

3.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此,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开启了由国家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数据的新时代。数据具有重要的主权发展价值与主权保护价值,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经济跨境合作成为常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更是如此。围绕跨境数据流动带来的诸多红利,各主权国家相继出台政策维护自身利益、争夺数据资源,数据博弈趋向白热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在全球格局加速重构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向纵深推进,催生出日渐频繁的跨境数据流动实践。加强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是我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研究设计/方法]借助文献研究、政策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因应策略。[结论/发现]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面临多法并轨、监管离散、风险复杂、管辖冲突等现实困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的行动策略包括:坚持底线安全观,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法律规制体系;秉持共同安全观,统筹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监管;运用整体安全观,提升跨境数据流动风险管控效能;践行国际安全观,为全球数据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创新/价值]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因数据无序跨境流动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风险,加强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提供实践进路参考。  相似文献   

5.
林颖 《现代传播》2024,(2):32-37
跨境电商平台作为一种基础设施联通着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关系。跨境电商平台已从简单的功能性平台逐渐演化为多边市场的基底性装置,构成了全球资源的联结与流动,使原子化的离散个体成为全球化流动中的行动者与节点。平台中的每个商家、快递、运营人员客观上均参与了自我的全球流通,人们通过调度“泛家庭网络”,再造电商平台与家庭共同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有机团结”,并促成了中国“世界工厂”的数字扩张与社会联结。  相似文献   

6.
跨国数字平台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少数基础设施化的平台通过吸纳不同社会要素进入,构筑了以平台为核心的网络生态,形成对信息和数据跨国传播的把关。平台基础设施在国际传播中的数字把关包含由算法技术驱动、平台规则驱动和意识形态驱动的把关,三层把关结构共同构成少数平台对互联网国际传播整体信息流动的控制。与传统意义上把关理论不同的是,国际传播中的数字把关包含“技术—文化”与“平台—国家”两组矛盾。面对平台基础设施主导互联网国际传播的现实,推动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出海对于重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视听生态系统中,视听内容在不同平台和设备载体之间液态化流动,流媒体播放平台与内容出版商博弈的核心主要涉及平台算法是否透明、平台方是否应为内容付费以及新兴平台主体间是否存在“负和游戏”的结果等争议性话题。数字视听的平台化实践催生了以垄断性和扩张性为标志的“平台资本主义”,其加剧了数字视听产品在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中的不平等现象,而“平台合作主义”的构想则倡导基于公共资源和公平分配的方式促进双方协商融通。结合西方数字视听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国数字视听的平台方与出版商应秉持数据公正理念,将社会公正的整体性原则纳入数字视听生态的治理体系之中,不断创新数字视听的动态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跨境数据本地化已被列入很多国家/地区的法律条文,从多维方式来研究跨境数据本地化有助于对我国数据本地化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维护我国的数据主权,实现数据安全与数据跨境高效流动的双重价值平衡。基于维护数据主权考量,文章以66个国家/地区的数据本地化措施为分析样本,从多个维度剖析数据本地化策略,检视我国数据本地化策略并提出完善对策。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家/地区的价值取向是促进数据跨境流动,存在“显性”“隐性”及其二者组合等3种模式,以及本地存储与本地备份两类强度要求,客体类型侧重于个人数据。我国数据本地化策略侧重于维护数据安全,存在本地存储数据类型过多、双重本地化要求过严、数据本地化立法强度升级等问题。文章提出我国跨境数据流动的战略定位设想:正视数据主权的相对性、区别适用绝对的本地存储、坚持显性数据本地化为主、数据类型先分类再分级。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变革与数据资源重要性急速提升,网络平台迅猛发展,提升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引致了多种政治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数据赋能的权力结构变迁中,市场权力向占有大量数据资源的平台流动,平台权力兴起。平台权力挑战了国家数据主权的身份与权威,对网络空间国家安全与数据安全产生深刻影响。现行的政府外部强制性监管、平台内部审视性自治和官民合作协同性治理的平台治理模式在主体与工具方面均存在缺陷,难以回应数据主权视野下的治理诉求,亟需注入新的平台治理精神,以应对权力转移带来的网络空间治理结构变化。应当以数据主权为原则嵌入国家安全与主权权威的治理理念,以主权权能让渡为工具增强平台开展合法性自治的能力,同时培养以社会责任为引导的平台行为,兼顾政府监管与平台自我规制,搭建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法律制度与以平台权力为中心的平台规则的良性互动框架,追求主权安全、权责平衡、充满活力、制度正义的平台善治模式。表1。参考文献50。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的融合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文本载体,以“脱贫攻坚”为代表的重大主题报道已逐步从本土议题走向国际视野,有关脱贫攻坚的国际新闻报道可被视为国际传播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国家叙事实践。本研究基于数字新闻学和叙事学等理论,考察以CGTN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客户端和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叙事在命题、策略和画面上呈现从“攻坚”到“共建”的叙事转向和语态拟合,包括短视频叙事在内的数字叙事形态突出冲突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叙事命题的精细化设置实现国家叙事的话语创新。国家叙事可被视为“一种新型公共关系”,国家叙事的元叙事、叙事主体性以及如何在“内外”和“中西”之间重塑理论张力,是拓深国家叙事理论体系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政府开放数据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但数据出境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探寻国际经贸条约保障政府开放数据安全的问题缘起和模式,旨在为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安全保障。[方法/过程]由津巴布韦政府与我国云从科技开放数据跨境合作案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立足国际经贸条约中的政府开放数据促进与限制条款、安全例外条款和争端解决条款,考察现有国际经贸条约保障政府开放数据安全的模式。[结果/结论]国际经贸条约保障政府开放数据安全大致分为“有限例外的促进开放模式”和“限制手段的平衡开放模式”两种。在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视角下,提出以限制平衡模式为基础构建中国模式,依托“数字丝绸之路”推广我国模式,加强数字技术国际合作,在完善国内立法的基础上协调国际义务以保障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12.
从“被遗忘权”衍生出来的“被记忆权”概念,聚焦于网络用户围绕信息保存、迁移和继承的权利。这一阐发将记忆权利限定在个体的信息或数据权利主张上,也让其带有几分被动意味。本文从记忆权利的内涵(主动与被动)、权利主体(个体与群体)、时空语境(数字与前/非数字)和义务主体(平台与公共机构和国家)等四个角度审视“被记忆权”概念,试图将之拓展为复数乃至复调式的记忆权利观念,由此激发其丰富的实证潜力和多元的规范及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13.
国际标准中的数据治理:概念、视角及其标准化协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三大国际权威标准组织ISO、IEC、ITU-T发布的标准文件中关于数据治理的各类定义,对数据治理的核心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解构分析。基于数据治理的核心概念、概念关系及其视角进一步选择19个国际标准进行内容映射分析,构建出面向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数据治理标准化协同路径分析模型。依据该模型从多维度(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多层级(宏观、中观和微观)归纳了美国和欧盟数据治理标准化协同路径的实施方案。本研究对于我国数据治理理论与实践具有以下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推动我国积极参与数据治理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促进数据治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建立全视域的数据治理标准体系,构建基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多场景、多层级的数据治理标准化协同路径及实施方案;构建数字治理标准化协同国家战略,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数据治理标准建设。图5。表5。参考文献6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剖析《数据安全法》与《档案法》在规制对象、立法目的以及立法原则等方面的各自偏重和相互交叉,探讨推动两部法律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循路径,为档案与数据后续立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提出《数据安全法》与《档案法》两部法律协调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域外经验借鉴,对两部法律配套下位法的制定提出建议。[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两部法律从各自的管理实践出发,在档案与数据保护相关规定、档案与数据分级分类标准、档案与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的法律规制协调性不足,导致部分数据陷入"灰色地带",数据安全无从保证。文章提出:应明确档案部门在数据治理中的参与;从数据长期保存的连贯性出发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数据与档案分级标准;档案部门与数据部门协同建立重要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完善两部法律中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国家信息基础工程设施行动计划”自1994年实施以来,全国公用数据分组变换网(CHINA-PAC)已经通达6万个端口.并与主要国际数据网和国内公用电话网互联。1994年10月开通了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公用数字数据阿(DDN),它可以为各部门建立专用信息系统提供各种速率的半永久连接。这两个网的建成开通.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要,成为国家“三金”工程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平台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重要角色愈加凸显,其基于技术优势和法律赋权形成的网络信息内容规制私权力,行使了原本由国家行使的权力。本文着眼于网络平台信息内容治理实践,探讨国家公权力与平台私权力、平台私权力与用户权利之间的关系,试图厘清平台信息内容规制的权责边界,寻求网络私人规制与公共治理中的权利保障与治理效率之间的平衡。提出为了实现网络良法善治,应当清晰界定平台的信息内容管理义务,防止平台履行义务中的任意加码或减量,限制平台私权力任性;实现平台内容审核处理的透明、可责和正当程序,规范平台的信息内容处置行为,推进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中国特色网络治理模式下的“个人-平台-政府”三元规制结构的均衡协调。  相似文献   

17.
在以“国家”为主体和内涵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一直是其主要形态之一.在积极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现象、规律的研究,既是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迫切需求.文章将着重从修辞学、语言学、话语学等视角就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的形式、主体、特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拓展国家传播的范畴与深度,提升我国国家话语传播主体的口语能力与话语权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转型社会中,图书馆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变革性力量,“数字中国”整体布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图书馆行业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政策指引。文章梳理数字转型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解析行业数字战略的国际政策导向,提出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转型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需满足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型的要求,形成开放、智慧、包容和共享的生态;数据赋能、需求牵引、数智融合、价值引领和创新驱动是国外图书馆数字战略的重要方向,对重塑和融合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面向“文化强国”建设图景,应当在“数字中国”整体布局下,推动图书馆行业从制度、理念、业态和能力等方面实现自我变革,以回应国家、人民、社会、时代的要求和期盼。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数字平台售卖力达到瓶颈之时,基于平台优化的B2O融合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会呈现出覆盖的无边际化及平台的嫁接化现象,并从技术、渠道、运营三个方面来呈现出提升平台影响力的具体方式,表明该模式的深化会对现有的数字平台具有商业盈利、数据规制、借力运营、认知传播的观照性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颖  曹心怡  侯佳志 《今传媒》2023,(3):126-128
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与魅力在于它广泛的可沟通性。本文从“以物为媒”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屏幕媒介在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可沟通性,主要涉及资讯流动、时空对话、文化消费、审美体验、科学实践和跨国公共空间等层面,旨在为物联网驱动下数字城市屏幕的沟通实践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