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2.
“自律性”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指人类、社会团体或个人为维护自身进步和健康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约束条件、约束意识、约束能力。从宏观上说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及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与规范,都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律”,但这里指的自律更多的是指个体在遵规守纪及按一定道德准则调节、控制、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人人都要把自己行为规范于一定的范围内。“遵规守纪”、“循规蹈矩”,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有这种自律性,这种自律性的养成,一方面仰赖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属于法律的范畴。因此,在高等院校,要使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和准则,不但要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也要加强诚信的法治教育;不但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也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不断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道德法律化”是指两种极端的倾向 :一是完全排斥道德因素 ,过分强调法律的形式特征或工具性的极端倾向 ;二是企图以法律拯救道德 ,把法律作为推行某种“道德”的工具。过份强调法律的工具性或形式特征 ,排斥甚至完全否定法律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因素 ,法律就可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或威胁人类的怪物。如果仅仅把法律当作张扬道德的工具 ,就会导致道德与法律对人类良心的双重奴役。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就是以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去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自律和他律是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他律可以促进人们自律,如果法制完善,人们知道某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为,自动就会促进人们自律,加强自我约束,不去做法律所不允许的事;反过来,如果加强自律,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这将促进法制建设的完善。因此,“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两种重要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的关键问题是以什么“德”去治国?我们应该吸收人类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需要产生调节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价他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采取或规范自己的态度、言论和行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道德是协调人们行为的唯一手段。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使法律成为统治阶级主要的统治手段,但道德的作用并不因此趋于消灭,而是作为社会调节的一种特殊方式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处于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之中。当今社会.道德和法排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睦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各有作用。道德的主要职能有三:一是调节职能。道德以它特有的原则、规范和范畴,度量着人人的行为,以“评价──命令”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任山章 《生物学教学》2004,29(12):39-40
“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是道德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处处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是人类社会的权威性准则,它根源于人的本性,正因如此,探索法律的人性基础至为重要,它是法哲学问题的关键。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的观点极不统一。笔者认为,道德性就是法律的人性基础。道德是理性人的社会生活之道和应有之德,它被人们认识之后成为一种内心的观念——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评价事物的价值。最高的价值观念是正义。道德有着复杂的结构和种类,如作为个人品德的道德,作为制度的道德和作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法律是一种特殊的制度道德,是一个社会在人们的道德共识基础上由公共的权力机构创制出来的行为准则,用以规制人们的行为,建立和维持一种秩序,使之符合人的社会道德本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中在公共生活和人与人交往中,人们公认并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是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它属于人们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因而它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基础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充实、丰富和提高。社会公德本身虽没有阶级性,但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它总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所支配。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的道德准则。我国新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和科学概括,是社会主义时期评价和判断我国公民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它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调整人们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和法律规范不同,但同法律规范一起调整人们的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进步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孟岩  陈孝华 《山东教育》2004,(18):45-45
在现实生活中,一直约束人们行为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道德标准,二是法律标准。这两个标准的结合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为使中学生在校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法律知识修养,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教学。我在此谈一下自己进行法律知识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道德 ?一般都这样回答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笔者认为这个概念不够严密 ,漏洞出在它的内涵不太准确。试想 ,法律、宗教教规、纪律等不都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吗 ?这样一来 ,法律、宗教教规、纪律等就都可以装进道德这个范畴中了 ,这显然是不对的。那么 ,道德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或规范 ;“德”即得 ,人们认识“道” ,遵循“道” ,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使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策略 人们经常是从已形成的立场、观点和道德准则出发。即从内部道德环境出发,对于自己正在形成和产生的思想与行为作出评价、选择,加以控制和调节,把自己推向一个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人们常说的诉诸良心,所谓“良心”。即是一种内部道德环境,诉诸良心,即是进行内部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都包含了这种意思。这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进行得越经常、越正确、越深刻、越有力,也即是说内部道德环境所起作用越大,则人们的思想道德的进步和提高也越快。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属于法律的范畴。因此,在高等院校,要使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和准则,不但要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也要加强诚信的法治教育;不但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也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不断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与西方家庭德育文化的两种明显差异□吕静我国与西方家庭德育在人类一些基本问题上,有其共性的一面,即均主张“扬善除恶”、“尊老爱幼”,唾弃“唯我独尊”、“损人利己”。但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决定了我国与西方家庭德育中还存在着某...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诚信品德养成中的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属于法律的范畴。因此,在高等院校,要使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和准则,不但要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也要加强诚信的法制教育;不但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也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不断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道德根源在《尚书》。孔子修订《尚书》就是为了弘扬道德。尧帝以道德为标准选拔干部和接班人,舜帝继承并发展了尧帝的道德观,皋陶的“九德”和箕子的“三德”之说规范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吕刑》阐述了道德、法律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此,道德成为了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0.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底线”一词,现在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的“道德底线”一语,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时下,不知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或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魔鬼教师”、“禽兽教师”这类憧憧鬼影时不时地出现以至骇人听闻,于是,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下子成了人们扬清激浊时“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语,“师德的底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制约、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无非两种:道德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