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决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发展背景早在1992年,瑞典就开始了在中小学课程领域的改革。改革的中心在于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瑞典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教育课程受到了高度重视。1998年,瑞典政府制定了春季财政法案。该法案提出自1999年至2001年,瑞典政府专门拨款1.5万亿瑞典克郎用于中小学ICT教育,同时瑞典政府向国会递交的《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计划》(ToolsforLearning:ANationalprogrammeforICTinschools,…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技术源于“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简称——信息技术。新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教与学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这将会引起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但我所理解的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还应包括传统的教育技术。它的界定应当是“传统的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优化与整合”,而不是单一的信息技术与通讯卫星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它的核心是智能的信息技术化,而不是单一的物化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突出的是科技以人为本、人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的理念,并按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效果的本来面目进行信息的传输、发送、存储、融合、处理、探索、交流,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信息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信息通信技术在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应用状况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和网络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陈旧的、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信息通信技术更多地是被当成信息传播工具(通过技术进行学习),而不是在技术的帮助下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5.
于志涛 《上海教育》2006,(6A):37-38
目前,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掀起了各地新一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热潮。《标准》为中小学广大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电教》2006,(4):77-77
目前,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校校通”工程已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全市完小以上的中小学100%地配置了计算机网络,100%地实现了ADSL接入或宽带接入,100%地开设了教育技术信息课。南京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设备,包括课程教学,都已跟城里学校“并肩齐走”。  相似文献   

8.
信息交流技术(ICT)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瑞典的社会、学校教育、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此,瑞典政府颁布了《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信息交流技术计划》,旨在促进瑞典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对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技术的在职培训。政策灵活,职责明确,教育理念正确是这次计划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展开和教育部2004年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预示着我国新一轮教师培训将由信息技术培训转向教育技术培训。《标准》的出台中对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方面都制定了新的要求,它的出台在中小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邀请了黄荣怀和张进宝两位《标准》的主要负责人和起草人进行探讨。本刊现转载如下,为各位读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中小学教师信息通信技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各国政府都在加快本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英国的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状况、中小学教师信息通信技术教育的途径、课程内容与发展目标等相关内容,提出并探讨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以(《标准》为依据,教育部师范司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05年l0月,全国各个试点省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拉开了序幕……这一系列举措无不反映出“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在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GCCCE大会旨在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学者、教育工作者、校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有关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教育应用的实践方法与成功经验,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创新。GCCCE大会已成为ICT教育应用领域内的全球华裔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学术聚会。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教育课程即将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本文围绕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针对海南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咯》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水平,确保2010年全省中小学全面高质量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吉林省现代教育技术宣传工作会议于2006年5月20日至21日在沈阳举行。全省各市(州)、县(区)教育局局长,各市(州)、县(区)电教馆(部)馆长(主任)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赵军主持。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1.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将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使得计算机不仅只是处理字和数据.而且具有通信交流的功能。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电子邮件功能与志同道合一起合作交流。联网的所有用户可以共享网上的信息和技术。计算机网络也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教室、学校乃至国界的约束,通过网络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最后提出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下一步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时代要求美术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发展。CM(计算机辅助教学),因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美术教学也不例外。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从1995年开始,美国夏威夷教育部在K-12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领域下开设了“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课,并从2001年7月颁布的新版课程方案中(2002-2004版本)将“教育技术”单列出来。夏威夷州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除了独立开设“教育技术”课外。还强调在各科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及其它信息技术。共同达成教育技术领域的内容标准。本文将主要介绍夏威夷州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K-1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及标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培训。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以通信、计算机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集声、色、文、形于一体,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丰富,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知识线性输出的模式,是教育领域的技术革命。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努力实践和运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CAI就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CAI作为现代救育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数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彩响。教育信息网络化,教学方式远程化,网络教学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准想象,随着计算机技术、多煤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进一步现代化,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