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运用范畴、划分、概念、空间等的原理和方法,对《冒号分类法》、《中图法》作了两点比较:1两种情报语言分类表结构的组织方法不同;2两种情报语言的词汇语义概念和语法规则不同。结论:《中图法》类表的分类体系与用它组织的文献集合形成的分类体系一致,结构固定,《冒号分类法》则不一致,用其组织文献形成的体系结构随着文献的增加、新学科的增加而变化;在标记制度上,《中图法》只能从类号的末端扩展加细,《冒号分类法》分段标引,每个分面类号的末端都能进行扩展;《中图法》只提供分类检索途径,《冒号分类法》既可从分类途径又可从主题途径进行检索。因此,分面组配情报语言的研究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冒号的基本用法有以下几种: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然而,主谓式标题中的冒号大多不属于以上用法。从语义上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处欠妥的标点程维玉姜振光王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十分可笑的是,明明是石原自己在编造谎言,却硬把编造谎言的帽子扣到中国人民头上;明明是他自己对历史采取极不严肃的态度,不惜用谎言掩盖事实,从而也损污了广大日本国民正视历史的诚实的形象,却把污水向一贯主张中日友好、一贯把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分开、以德报怨、不算旧账的中国人民身上泼来,难道他不感到有愧吗?从内容上分析,前一句冒号后面论述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一、“写到”与“写道” “写到”与“写道”两词读音相同,用法、意义却迥异。“写到”,指写文章时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其中的“到”是“用做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现代汉语词典》)“写到”后面不可以用冒号标示。而“写道”,是表示“写”:“道”在其中只是作为词缀。“写道”如果是直接用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的内容,其后用冒号;如果是间接引用,则多用逗号。例如: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有专章论及掌握和使用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等,都是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工具书。其中《现代汉语词典》比《新华字典》收的词条多,而且对每一词条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作了解释;它又比《辞海》《辞源》规模小得多,用起来方便,最为适用。笔以为,中学生宜通读《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用分类方法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它始于三国《皇览》,形成于唐《艺文类聚》,中经宋《太平御览》,日臻完善,至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达到成功的巅峰。  相似文献   

7.
任登波 《教书育人》2005,(12):63-64
清代前期的蒙学教材,主要还是用《三字经》、《百家姓》、《干字经》、《女儿经》等。学童稍为识字以后,就读《四书》。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年轻一代,是封建社会一贯的教学主张。此外,清代的学人,根据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还编选了一些蒙学的教本。兹择其要者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9,(3):57-57
问:《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中有下面这样的句子: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这种对话形式,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些特殊,“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和“凡卡接着写道,”为什么末尾都用逗号,而不分别用句号和冒号?  相似文献   

9.
读罢《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期上喻修峰老师的文章《自然段的结尾可不可以是冒号》,笔者想就文中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要回答“自然段的结尾可不可以是冒号”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自然段”“和冒号”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首先来看什么是“自然段”。“自然段”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行文时自然形成的基本单位。在文章中,每个段落开头空两个字的位置,这是其形式标志。一般的自然段应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和内容。其次来看什么是“冒号”“。冒号”是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可以用在…  相似文献   

10.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着重探讨《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11.
①纯净如雪的月色,纯净如草尖露珠,纯净如夕照柔波,只能用纯净来形容,其他的言辞都失语。在音乐盒里接连添加了莫扎特的曲子,《摇篮曲》《安魂曲》《小夜曲》《魔笛》《午夜的月光》,我喜欢简洁的名字,然后再去听他的那些浑厚的交响乐协奏曲,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2.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3.
菜花     
常在一些校长的办公室发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书籍,用他们的话说,经常翻翻,学习一点管理方面的奥秘,甚至有些校长,把这类书籍当作了比《教育管理学》还要管用的“法宝”。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四篇中外小说,用不同风格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冷暖世态与精神风貌。《孔乙己》以孩童的天真与稚朴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蒲柳人家》用难改的乡音传递浓浓的乡情。《变色龙》是一部活灵活现的、极具讽刺性的人物话剧。《热爱生命》用顽强的意志谱写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6.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无数文学大家用这种手法写出了许多不朽篇章。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秋夜》,托尔斯泰的《牛蒡花》等等。  相似文献   

17.
《千家诗》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启蒙读物,一度是书商获利的资本。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到:“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在小号里贩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民国间作为私塾教材使用,备受青睐。1980年后,它再度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迄今,我国大陆出版影印、白文、注释、绘图等形式多样的《千家诗》有240多种,甚至出现英译本,  相似文献   

18.
在指导高三学生进行标点符号系统复习时.笔者发现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老师们并不太在意《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为《用法》)实施的时间,只要是《用法》就行了:二是一些颇有市场的复习指导用书在这方面也含糊其辞,有的甚至采用已经废止的《用法》,即1990年3月22日-1996年5月31日间实施的《用法》;三是由于《标点符号用法》没有具体解说.就导致一些自作主张的说法混淆视听。  相似文献   

19.
《百战奇略》中有五十九簪内容直接引自《孙子兵法》,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对孙子原文原意上的解释,有的是《孙子兵法》的应用,还有的是作者对孙子内容的发挥;另有四十一条,对《孙子兵法》虽没有直接引用,但内容在《孙子兵法》上能找出原型,其中有的文意与《孙子兵法》意思相近,有的是对孙子原型的解释并具体应用;还有的是在理解孙子原文上的创新发展,有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孙子兵法》非常强,《孙子兵法》与《百战奇略》关系密切。因此,从内容角度可以说,《百战奇略》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阐述和应用,《孙子兵法》是体,《百战奇略》是用,二者实际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