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国民“小康情结”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中国小康社会的理念,是滋生全民健身体育的沃土;中国迟来的小康社会进程,延缓了全民健身体育的步伐;民众逐渐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现实,是催生全民健身体育的温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是全民健身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中,思想观念的更新与物质条件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当注意克服“小康即安”、“无病即康”的社会意识,防范社会竞争对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创新全民健身体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西部不发达地区下岗失业女性参与全民健身的调查表明,该群体总体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水平很低,下岗后参与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减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体育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发现下岗失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健身和全民健身计划主要受精神压力、经济状况、价值观念、性别角色差异以及基层社区体育开展状况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运用社会学、体育学、统计学等基本理论和综合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探索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等。主要结论:与1997年比较,河南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现状热情空前高涨,体育人口逐渐增多;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健身效果和健身质量大为提高。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城市居民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部12个大中城市的居民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健身体育设施、条件非常落后;居民对体育锻炼对人体作用认识程度较高;对全民健身计划了解甚少,对体质测试了解程度较差,参与体质测试的人数比例较低。居民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表现在“强身健体”、“减肥、健美身材”。西部城市居民体育人口比例为23.7%。运动项目以简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散步、跑步、快走为主。建议采取以下主要对策: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加强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改善居民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对居民体育活动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对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终身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而学校体育却不能代替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大众健身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提出了轻体育健身观的看法,并着重论述了轻体育的基本特征、健身意义和健身方法,以促使体育在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成为人们进行选择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担负着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教育,走终身体育之路;加快高校体育工作与全民健身体育的接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高校学生毕业后推动全民健身,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着重要意义.河南省高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场地设施方面较社会其它部门都占有明显优势,应在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9.
中等专业学校是实施健身计划的基础学校。为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搞好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的头等大事。本文从中专体育教学的特点;全民健身计划与中专体育教学的关系;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中专体育教学改革和建议几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全面性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它必将对我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加强国民体质建设、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继身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给广东体育提出新的要求和视角,即如何运用体育和经济相结合,积极实施本省全民健身计划,提高我省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加强经济建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太原市城区居民对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有着正确的、积极的认识,她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愿望比较强烈;每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1-2次的人数最多;多数人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意愿和兴趣等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在时段选择上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每次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以小强度为主,持续时间在30min以内的人数比例最高;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排在前4位的是散步与跑步、舞蹈、羽毛球、棋牌类,组织形式以与朋友同事和相同爱好者一起为主。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旨在为促进太原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黑龙江省的部分乡镇村进行调查,查找出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表现为:有组织的体育赛事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体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动机不强;人民群众基础体育设施缺乏,质量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较小,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部分城市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情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西省部分城市的55岁以上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较积极,影响他们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还未形成促使学生广泛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本文阐述了激励与激励机制的涵义、激励的层次与形式,对专业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激励机制和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激励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特点进行比较。针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不足,提出了加强体育工作领导、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激励能力、增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改进奖励制度等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激励机制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梧州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居民开展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设施,社区对体育的宣传还不够重视,社区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缺乏。据此,提出发展梧州市社区体育的相应对策,为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推广大众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调节自己、缓解压力、调整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绥化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建设休闲体育场馆、整合体育资源、加大绥化市休闲体育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到全民健身队伍中等发展对策及建议,为绥化市居民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老年人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探讨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程度对其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应坚持较高的频率,如每周3~4次或5~6次为宜;锻炼后的感觉为微微出汗即可;锻炼时间每次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建议老年人应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符合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齐国时期,勤劳智慧的齐国人民谱写了中国体育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描绘出一幅幅神话般的巨作。尚武文化,是体育世界里的一块耀眼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而田猎、赛车、舞蹈、百戏、秋千、飞鸢、投壶、围棋、六博等与尚武并存的许多民间体育活动,构建了古代齐国时期的体育文化,不仅丰富了齐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假日体育活动产生的背景,以及假日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着手,分析乐山市这几年来的假日体育活动,从材料中发掘出假日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着手,分析乐山市这几年来的假日体育活动,从材料中发掘出假日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并用客观事和统计数据证明了假日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的有力推动者,是体育与市场之间的联立纽带。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法对萨摩亚大众体育所展现出的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萨摩亚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今天萨摩亚大众体育的繁荣,其特点有:民众对体育的参与水平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人口比例大;体育的传播渠道广;仍然保持对传统舞蹈的挚爱等特点。萨摩亚大众体育的发展能给正处于发展大众体育瓶颈中的我们很多启示,提高大众体育的竞技性是满足大众对体育新的需求;着重促进体育场地的开发利用使更多的人便于参与体育;从培养国民的体育生活方式发展体育人口;以及大众体育传播渠道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