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菊香 《教育文汇》2014,(12):22-22
这天,数学老师要在我班上一节公开课。我想,一年级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看到很多老师来听课会“人来疯”。为了镇住可能添乱的孩子,我便坐到教室的中间位置听课。  相似文献   

2.
谈到家访,令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生病久治未愈,担心自己期末考试的“名次”,正在焦急时,一束明亮的手电光在我家的玻璃上晃了几下,班主任来家访了,久悬的心也随之放下。那次的家访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又听到儿子所在幼儿园老师家访的敲门声。一次促膝交谈,使家长和教师达到了沟通。说实在的,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与孩子的老师都成为朋友,经常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可平时,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能见上老师一面,有时真想和老师多聊一聊,多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问题,可往往看到老师顾及全班几十个孩子,…  相似文献   

3.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引发的思考情景一:排队喝水的时候,滔滔插队了,勤勤拉了一下他的衣服,表示让他站到自己的位置,滔滔不理睬.于是勤勤用力地捏了一下滔滔的脸蛋,白净的脸蛋马上就有了一个红印子。老师看到后质问勤勤为什么要把别人的脸捏伤了,勤勤满腹委屈:“他插队.他是坏人!”“他是坏人,你就应该去打他了吗?”“电视上都是这么做的!”勤勤一直不觉得自己有错。  相似文献   

4.
何楠 《家教指南》2007,(3):25-27
有些孩子平时很乖巧,但越是家里有客人,或者越是在人多的地方;越不听大人话,其行为、要求近乎胡闹;人们习惯上将孩子的这种行为表现叫做“人来疯”。有研究发现,一般2—7岁的幼儿有“人来疯”表现的较多。面对孩子的“人来疯”,大人既不要简单粗暴、草率制止;又不要视而不见、信马由缰。应该找准“疯”因,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5.
孩子发“人来疯”是指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故意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或给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人来疯”呢?一是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发“人来疯”是因为客人来了,父母只顾与客人谈话,把他放在一边,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注意,他就有可能故意做出许多行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存在。二是因为客人在时提出一些要求,父母不好拒绝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严,当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比平常温和些,也不轻易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特别“自由”了,得意志…  相似文献   

6.
河北石家庄吴女士问:我儿子平日挺安静、挺听话的。可家里来了客人,就变得一反常态,谁的话也不听,跑来跑去,话也多了,显得很没礼貌。大家都说他是作“人来疯”。怎样才能纠正他这种表现呢? ——“人来疯”是孩子常见的行为。可这样进行教育引导: 1.孩子“人来疯”时,要冷静处理,不要当众训斥,可以给他好吃的或好玩的,让其到另一间房间去。也可以主动引导孩子与客人打招呼,并当众夸奖孩子有礼貌,不乱“疯”,以暗示其控制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苏虹 《学子》2014,(9):24-24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太原五岁女童因不会做算术,半小时被老师狂扇七十多下耳光”的视频,画面中李老师让学生做作业,第一次不会老师教了后,孩子说“老师我还不会”,结果老师就拿着本子冲脸上就打一下。从监控中也可看到,这名老师基本上都是在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的时候打孩子,孩子们站在一边,有的还一边挨打一边扳指头算数,全都不敢吭声。  相似文献   

8.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里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到家长无奈地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就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  相似文献   

9.
班上有个孩子叫毛毛。一天,爸爸妈妈一同来接孩子,我们刚一交谈,孩子的妈妈就告起“状”来:“管老师,我们家这个毛毛真笨啊,那双手,一点都不能干,看到画画折纸的事,两只眼睛就直眨巴。系鞋带吧,在幼儿园学,在家我们教他,他还是不会。我们真没信心了……”“可别对他没信心啊。”我帮他们回忆了一下,毛毛在小班时,别的孩子都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可毛毛一直要喂到快升中班的那个暑假里。学穿鞋子,他连跟都不会提。学扣扣子就更不用说了,玩游戏“扣扣子”,不叫他玩,他连碰都不碰。可升  相似文献   

10.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11.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12.
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我在办公室里一张张地翻着学生的试卷,分享孩子们半学期的收获。其中有一道题吸引了我的目光,题目是:“老师总是这样——”。要求孩子补充句子。大多数孩子写“老师总是这样爱笑”、“老师总是这样关心我们”……看到这些,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是王老师,会首先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当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放在了谁能进去时,我会及时地引导孩子回忆一下自己在社区医院里的见闻:“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以此来启发孩子的原有经验,引导孩子们分析“社区医院”游戏中除了医生还应该有哪些角色,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探讨协商补充制作相关道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有些孩子,平日挺安静,挺听话的。可家里来客人,就变得闪兴奋异常,甚至一反常态,谁的话也不听,话也多了,礼貌也不讲了,也克制不住自己了,人们往往称这种孩子为“人来疯”。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家庭生活单调。三口之家平日有规律的生活虽然比较平静,但对孩子来说未免太单调,缺乏刺激性。一旦来了客人,孩子觉得很新奇,就闹了起来。 2.家长平时管束太严,对孩子卡得太死,孩子没有一点轻松自由的感觉。客人来访,父母忙于招待客人,孩子有  相似文献   

15.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份考试排名的名单。我战战兢兢地听老师念最后10名学生的名字,生怕自己的孩子又成为老师“慷慨陈词”中的一段“精彩片断”。好在那次老师没拿我的孩子做例子。不过,别的孩子“给全班拖后腿”的问题,对我来说也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最后,老师宣布几个学生的家长留下来,其中就有我。只见那几位家长的脸色也都不太好看。老师指着名单开始“训话”,某某就是不踏实,从多少名降到多少名;某某实在不用心,已经排在第多少名……我想起在瑞典参观小学和中学的情景。小学的孩子是…  相似文献   

16.
常常听到有的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性格太‘热情’了,这样好不好?”或者问:“我家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很冷淡,将来会有出息吗?”这些家长实质上是问:”幼儿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其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不妨先观察一下某些幼儿对事物的态度;对一粒掉在地上的、不是自己的钮扣,采取什么态度?对—个正在玩皮球的小同伴,忽然要小便了,怎么对待? 常见的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看到不是自己的钮扣,就随它去了;看到玩皮球的同伴要小便。也不去管他。另一种是看到地上的钮扣虽然不是自己的。也会赶快拾起,然后到小伙伴那里一个一个去问:“这是你掉的钮扣吗?”问到了  相似文献   

17.
不少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原先在正常地玩耍、学习或做其它活动,但有了一个或几个生不生、熟不熟的人来了以后,孩子顿时兴奋异常,话也多了,花样也来了,而且动作夸张,忘乎所以。人们常把孩子出现的这种现象称做“人来疯”,意即人来了就乐得“发疯”。“人来疯”是孩子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有人认为这是孩子的表现欲在起作用——孩子总喜欢在热闹的环境中,吸引他人,充分表现自己,如一反常态,故意把拿在手里的东西扔掉甚至弄坏。家人制止,他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得意,叫他干这他偏于那。  相似文献   

18.
美点赏析这篇小说情节很简单,但语言简洁凝重,心理刻画一波三折,颇值得玩味。教师的心理变化姑且不说,单看这学生面对新老师,先是“很拘谨”,显得沉闷,但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教室一下沸腾了”,“认真回忆”和“争先恐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朴实率真的山村孩子。这是一幅场景画,文中的小姑娘则是这幅画的中心人物,她不也叽叽喳喳地展示着自己的朴实率真吗?听,“老师,是我!”多爽直!多自豪!可这又是多大的错位思考啊!老师以为谁上学所需的时间越少,谁的家离校就越近,而小女孩认为,谁上学花的时间越少,谁就跑得越快!——大家上学都在跑嘛!因此…  相似文献   

19.
“听不见”的现象在幼儿园中似乎越来越普遍。老师们的困惑是: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想要弄清这个疑问,老师们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日常带孩子的行为。我们每天要发出多少要求和指令?这些复杂繁多的要求和指令如果转嫁到我们身上,我们能否“听得见”?  相似文献   

20.
一、期望与幼儿园多沟通,多参与幼儿园活动。“希望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常与我们家长沟通,以便我们有重点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多举办几次家长开放日,使家长能及时、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便全方位进行配合。”“望能经常参加你们的教学活动,一学期一次太少。”二、期望老师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给他机会,因人施教。“孩子比较内向,请多多训练她大方的性格和讲话的能力。”“我的儿子敏感、脆弱,特别自尊,这是我最近发现的一大缺点,希望老师针对他这一弱点予以教导。”“孩子比较缺乏竞争意识,希望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