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 《出版参考》2008,(12):M0002-M0002
赵超构,浙江瑞安人。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任南京《朝报》主笔、重庆《新民报》副总主笔。后参与创办上海《新民报》并任副总主笔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新民报》总主笔,新民晚报社社长、总编辑等,以“林放”笔名撰写《随笔》、《未晚谈》等专栏。著有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杂文集《世象杂谈》及《赵超构文集》(六卷)等。  相似文献   

2.
重庆《新民报》,是南京《新民报》“报系”之一。1937年11月下旬南京即将失陷时迁至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l941年11月增出晚报。1943年6月,《新民报》总管理处决定在成都创建一社,先后出版晚报和日报。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两地  相似文献   

3.
去年9月,《新民报》创刊60周年期间,我曾随同赵超构同志专程到南京拜谒友鸾同志,向他请益。承他抱病款待,谈笑甚欢,大家都觉得是一次很难得的聚会。谁知匆匆一见,竟成永诀。友鸾同志毕生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爱国的正真的新闻出版工作者。1929年冬天,《新民报》在南京创刊,他受陈铭德先生之邀,担任本报第一任总编辑。抗日战争开始,《新民报》迁大后方出版,他再度参加《新  相似文献   

4.
1990年7月23日,我国老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张友鸾同志以86岁高龄在南京逝世。7月31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概述其新闻工作经历:“早年曾为邵飘萍所办的《京报》主编《文学周刊》,担任过《世界日报》总编辑;1927年,受李大钊同志委派,任《国民晚报》社长。他先后参加了南京《民生报》、《新民报》、上海《立报》等民营报纸的创刊工作。抗战期间,他在重庆《新民报》历任主笔等职。抗战胜利后,他重返南京自办《南京人报》,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纸,都相继刊出了新华社上述消息。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九家报纸,也刊出了中国新闻社7月28日的有关报道。张友鸾同志从2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旧中国报坛驰骋了30年,有丰富的编采和报业管理经验,被誉为报业全才。他对我国报业发展,特别对四开小型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新闻工作经历,可供研究旧中国民营报历史参考;他的新闻工作经验,诸如版面的设计,标题的拟定等等,都值得后人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6.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7.
郭泽恩 《青年记者》2017,(18):103-104
陈铭德是四川长寿(今属重庆)人,1929年和好友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办《新民报》.此后,他一直主持《新民报》,并使《新民报》在抗战后发展成为拥有“五社八版”的报业集团.任何事业要取得发展,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新民报》能够在民国时期取得较大的发展,与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本文所分析的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指的是陈铭德在与记者、编辑等报人交往时所展现的理念、态度、方法.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民报经理邓季惺的胞弟邓友民到延安去了。邓和报社一个与友民要好的同志,邀请他给《新民报》写通讯,他表示同意。《新民报》由南京迁到重庆复刊后不久,原在报社工作的胡迦彤(宋迪夏)同志也去延安,报社负责人和与胡有关的人,又要她写通讯,她也同意了。还有报社的其他同志,也根据各自的关系,约请去延安的同志写稿,都乐于接  相似文献   

9.
成都《新民报》创刊于1943年6月18日,它是南京《新民报》迁重庆出版后的继续发展。至此,《新民报》开始在两地同时出版。成都《新民报》初出晚刊,为四开一张。1945年2月1日增出日刊,初为四开一张;1947年5月9日起改为对开一张。日、晚两刊同时发行到1949年7月23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武装劫持。  相似文献   

10.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去延安采访,在那里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和丁玲等许多文化人,通过他  相似文献   

11.
张京 《出版参考》2004,(11):32-32
据当年重庆《新民报》总编辑陈理源先生回忆:1941年12月11日,采访部主任浦熙修发给他一则“孔夫人爱犬飞渝”的新闻。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危在旦夕,居留香港的许多著名文化工作者和其它人士都因交通工具缺乏不能尽快撤离,而孔祥熙夫人的洋狗却从香港飞到了重庆!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为适应战况,由南京移驻重庆”的宣言。《新民报》于同月27日撤离南京,西迁重庆。该报第一任总编辑张友鸾老兄举家入蜀,他又回到报社工作。在漫天烽火中,沦陷区的难胞纷纷涌到重庆来,有“瓦片”可吃的房东们,乘机抬高房租。友鸾家老小三代,人口颇多,无力负担高额租金,遂在报社编辑部和印刷厂旁修建草房数间。落成之日,张恨水兄为之题名曰“惨庐”。“惨庐”主人张友鸾身居陋室,怡然自得,他所萦绕于怀的,则是抗战前途,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已。  相似文献   

13.
赵超构是全国知名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以评论和杂文特长,赢得读者赞誉,被誉为“名噪文坛的杂文巨擘”。夏衍同志说:赵超构是继承鲁迅杂文光辉传统的一员宿将, 赵超构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经济,1935年毕业,到南京《朝报》做编辑工作。在《朝报》工作三年,1938年又到重庆《新民报》当主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晚报,先后担任过主笔、记者、总编辑、社长之职,是我国新闻界最早办晚报的老前辈。早年在《新民报》副刊写短论,就用“沙”的笔名。解放后是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这家报纸有个“未晚谈”专栏,专登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写的短小犀利,笔锋峭枝。别具一格的杂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开始不到半年,南京即濒于沦陷。新民报迁到重庆,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复刊。其时,周总理和郭老都在武汉。周总理知道郭老和新民报有关系,曾向郭老探询新民报迁渝复刊的情况;郭老当即来信相告,并提及新华日报准备在重庆出版。郭老信中还附了一首诗,鞭策我们。诗云:“一别夔门廿五年,鸟惊花泣恨频添,寄语巴渝诸友好,复兴责任在双肩。”同年七月七日,抗战一周年,周总理为重庆新民报亲笔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报社同人和读者都深受鼓舞。十月,周总理和郭老来到重庆,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郭老住在张家花园,离新民报不远,我们和报社同事常去郭老  相似文献   

15.
据当年重庆《新民报》总编辑陈理源先生回忆:1941年12月11日,采访部主任浦熙修发给他一则"孔夫人爱犬飞渝"的新闻。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危在旦夕,居留香港的许多著名文化工作者和其它人士都因交通工具缺乏不能尽快撤离,而孔祥熙夫人的洋狗却从香港飞到了重庆!这条新闻理所当然地被新闻检查机关扣压了。浦熙修并不  相似文献   

16.
由于职业的关系,几十年来,我跑的地方很多,交的朋友也不少。自然所谓朋友,既包括只是一般相识的,也有彼此了解较深的。例如久居南京的名作家张慧剑先生,对我来说,就属于后者.张慧剑和我相识甚早,但因他的老家和工作单位都在南京,而我的“基地”则一直是上海,所以早年的交往并不多。及至抗战爆发,《新民报》从南京迁入四川,我们才干1943年初成为同事,关系比较密切了。最初我在重庆,他在成都,还不可能朝夕相处。其后《新民报》成都版的编辑部里,有位同事病了,无法工作,社长陈铭德先生便把我调去,暂时替代他.在那几个月里,和慧剑几乎形影不离,工作完毕,经常一起去  相似文献   

17.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18.
1949年8月6日,重庆解放前夕,重庆新民报突然宣布改组。由《新民报重庆社》改为《重庆新民报社》,并把当时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曾扩情拉来做发行人兼社长。一张有影响的报纸,突然有这样大的变动,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虑和议论,许多朋友也表示惋惜。这里,就我所知,把改组经过追记于后。  相似文献   

19.
赵超构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评论家、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参与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创刊工作,并先后担任新民报社总管理处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社长。在《新民晚报》工作期间,提出了新闻改革的许多创见,助推《新民晚报》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在同类报刊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我编过六家日报的副刊: 一、1931年南京《新京日报》的《雨花》, 二、1934年上海《中华日报》的《动向》, 三、1937年汉口《新华日报》的《团结》, 四、1940年——1943年桂林《力报》的《新垦地》五、1946年重庆《商务日报》的《茶座》, 六、1947年重庆《新民报》的《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