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七律。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上下远近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悲哀;渚清沙白,众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景色凄清辽阔。后两联由景生情,万里客中悲秋,暮年扶  相似文献   

2.
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本文对古典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秋情结作一番分析,并对古人产生悲秋情结的原因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怀春与悲秋是文学的两大重要主题。然而,在文学上,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天为迟,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诗经》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却少有悲秋之歌。《诗经》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源远流长的中国悲秋文学始于何时呢?日本学者藤野岩友在谈到《楚辞》对日本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时认为:“中国的悲秋文学作品数量宏大,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九辩》体系,因此来自这些作品的影响,归根到底渊源于《楚辞》”①。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它看到了中国悲秋文…  相似文献   

4.
早在战国时期,宋玉的《九辩》就开了"悲秋"的先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七律《登高》更是传诵古今的悲秋名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相似文献   

5.
仕途中的失意与羁旅生涯形成了柳永悲秋词的高远意象。其艳情渗透影响了柳永悲秋词的艺术品格,也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降低了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宋代时期,很多词人创作了大量以悲秋为主题的词作品。本文,对以悲秋为主题的宋词的情感模式进行解读,阐述了这些"悲秋词"的形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7.
漫步绚丽多姿的文学长廊.指点繁星异彩的名篇佳作,总令人有一种感受:一股淡淡感伤和淡淡哀愁的悲秋气息扑面而来,绵延不绝.悲秋的主题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它涉及人与自然、文学与社会、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以下,笔者试图结合所了解的悲秋词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关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百年"的意思众说纷纭,拟尝试从"百年"在古代诗歌中的意思、在古诗中"百年"与"千里""万里""万事"对举的意义、杜甫的生活经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王学东 《教学随笔》2013,(11):48-48
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悲秋"主题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学悲秋的传统主题并不只是因为诗人们有感于外物所致,它的深层原因乃是先民悲秋的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秋颂》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作。在诗中 ,诗人运用各种手法热情讴歌了秋季的温暖和丰硕 ,整首诗洋溢着欢乐之情。但在欢乐下面却掩盖着淡淡的忧伤 ,因为像秋季这样美好的事物在时间面前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夔州所作的《秋兴八首》多被认为是感慨国事的佳作,其实老病交加的他在《秋兴八首》里还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凭借着"意象"的多义阐释和"色彩词"情感表达,他将"感慨国事"这一条明线和"愧念妻子"这一条暗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本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有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垂老的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思乡恋归、忆昔怀旧,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都显示了经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沈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4.
伟大诗人杜甫以现实主义诗歌享誉盛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的良知。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不幸的,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艰难,尤其晚年的名作《登高》更是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6.
杜甫长安十年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活之困苦、遭遇之艰辛,使得诗人能够深入生活,奠定了日后成为诗圣的坚实的生活基础;对诗歌艺术的刻苦锤炼,则使得诗艺日益精醇,积淀集大成的艺术素养。这一时期的生活积累、诗歌创作,既是对前期的继承,也是对后来的开启。因此关注此时杜甫诗歌创作,对于理解杜甫及其创作诗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和历史归属感,余光中以特定的视角,在《湘逝》、《不忍开灯的缘故》与《草堂祭杜甫》中,为杜甫塑造形象。余光中造像时,特重杜甫的内心世界;其《湘逝》一诗,更以第一人称的"独白"方式叙述,与咏写其他诗人用示现呼告——以"你"直呼——的"谈心"方式不同。这种更贴近余氏自我的手法,隐约有说杜甫就是谈自己的意涵,更显示杜甫对余光中的意义非凡。余光中用杜甫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加以点染转化,为诗圣塑像,因为这些诗句就是杜甫的"符号",最切合杜甫本人。杜甫暮年栖栖遑遑往来于山城、泽国间,余光中从情、理两端,设身处地去揣摩杜甫的心境,刻画非常细腻。他凭一样"向北的心情"(就是北望中原的思归之情),以"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与"历史成就最辉煌的诗圣"之强烈对比为主轴,咏写杜甫,与一般添彩附丽的颂歌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杜甫能成为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原因有多个方面,而其中注重对前代文学传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文选》这部前代典籍正是杜甫格外重视学习的对象之一。杜甫乐于接受《文选》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文选》在唐代广为传播;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卓越的创作才能与融通的文学思想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初贾开宗的《秋兴八首偶论》是杜诗学史上第一部专论杜诗《秋兴八首》的著作。该书首次较为明确地指出《秋兴八首》的文学渊源,并将这一组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析,在论析中体现出较强的体系性和系统性。贾开宗还将比附经典的论诗方法贯穿了对整个组诗的解析,表现出较明显的经学倾向。此外,他在解诗中倾注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倾覆的悲叹,有借杜诗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的意味。不过贾开宗解杜有时求之过深,时有穿凿之处。总之,该书论析透辟,新见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其论杜特色和文献价值应引起治杜诗学史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约九百首近体诗对中国近体诗的确立和迅速发展繁荣贡献很大。历来学者们论述到杜甫诗歌对促成近体诗诗律完备、近体诗创作繁荣的贡献时都是只注意到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即在声律的细密化方面的努力,却完全忽略了杜诗对于建立近体诗语法和句式系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杜甫是惟一自觉认识到诗歌传统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唐代诗人,他以毕生的诗歌创作实践努力践行之,形成了清新与老成的诗风,这正是惟有杜甫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位诗人所以成为中国诗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