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朴园是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性格特征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2.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既有封建地主阶级所传承的化基因,又有新兴资本家原始积累时期的一切反动特征和野蛮本性。他的性格特征是专制、虚伪、狡诈、阴险、自私、血腥、残酷。周公馆在他“有序”而残酷地统治下最终毁灭了,所有的人都成了那个封建伦理秩序的牺牲品,“吃人”的周朴园自然也是一个“被吃”,他是那个时代的祭品。  相似文献   

3.
两个周朴园     
周朴园是曹禺的名剧《雷雨》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是一个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这是毫无疑义的。用专横、残忍、阴险、伪善八个字,来概括他的性格特征,也似乎早已定评,毋庸争议。其实这样简单的评断,是不完全合乎作品实际,失之简单化的。为了求得对这部名作的较为正确的理解,有必要稍微深入地作些探讨。事实上,照我看来,可以说有两个周朴园:有三十年前较为纯真(当然,也较为软弱)的周朴园,有“另一个”三十年后变得势利、残忍、冷酷的周朴园。而这个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雷雨》通过周、鲁两家八个人物、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表现了旧家庭的悲剧与罪恶。传统评价中,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自私虚伪,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伪善者"。  相似文献   

5.
1933年,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1934年,《雷雨》在北京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以后,立刻轰动了戏剧界乃至全社会。作品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北方城市里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大家庭为《雷雨》简介背景,以侍萍与周朴园的三十年冤恨为戏剧冲突的主线,交织了蘩漪、四凤和周萍的恋爱纠纷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劳资之争。围绕妇女追求个性自由,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压迫等所揭示的种种矛盾和斗争,真实的概括了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罪恶的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必然…  相似文献   

6.
《雷雨》描写的是以周朴园为核心的发生在带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悲剧。全面看待周朴园 ,剖析其性格特征 ,可以说 ,他是一个“正邪两赋”式的典型代表。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可以看出 ,根据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才能真正领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8.
《雷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个残忍、专横、冷酷、虚伪的封建资本家形象,这是大家公认的,笔者也甚为赞同。周朴园这个封建资本家,对工人表现出资本家的贪婪、无耻、凶残,对家庭表现出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横,都无不令人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9.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很坏,他是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①。理论界多年来对这个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外乎评述其大坏蛋的暴戾专横,冷酷伪善的阶级特性,尤其是对他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也多从虚伪、假道德的角度去把握它,这就有将周朴园性格特点简单化处理的嫌疑。甚而有的人将周朴园与侍萍相认赎罪的情节视为作者而思想缺陷而撰出的败笔。窃以为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上,既有绝情伪善之一面——即年青时弃情断义,年老时图谋维护“最圆满、最有秩序家庭”名声、“社会…  相似文献   

10.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11.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12.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13.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 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也许是顾及周家的名声,也许是木已成舟,周家默许了他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儿子得以产生的原因。然而,这桩只有爱情的婚姻对于周家来说除了给了他们后代以外,没有任何好处了,他们需要和能给周家带来才财富和地位的家庭联姻。于是,周朴园只能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于是周朴园只能选择放弃鲁侍萍。鲁侍萍,该是一个勇敢的姑娘,她不是要一笔钱,她也不是默默地离开,她肯定抗争过,但她失败了,所以,她被逼着在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在这件事上,周朴园是怎么想的呢,他该负什么责任呢?在爱情和利益的拉锯战中,利益胜利了,他最终选择娶那位小姐,他默许甚至赞同了父母的决定,用鲁侍萍的话说,他是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周朴园的决定不是他个人的决定,赶鲁侍萍出周家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这“你们”包括谁呢?当然有周朴园,也包括周朴园的父母,甚至包括那小姐的家庭,也许那小姐家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试想,若那小姐家可以容忍鲁侍萍,她又怎能痛离周家。但周朴园真爱的唯有鲁侍萍一个而已,那小姐能给他金钱和门第,但给不了他爱情,那小姐的早逝和他对她的冷淡不无关系吧。这也可以从他将繁漪娶进门却让她因为得不到爱情而处于病态的生活中看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假想,那小姐也爱着一个穷书生,但迫于家庭对金钱和门第的需要,她只能嫁给周朴园,而她也不愿给他一丝的爱,她在苦苦的思念中黯然离世。但总之,周朴园的爱情没有梅开二度。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该说周朴园的表白是真实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念。”笔者却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而非真诚。  相似文献   

15.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16.
许娟 《教师》2012,(9):66-66
话剧《雷雨》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周朴园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封建大家长,是绝对统治的权威。在社会上,他又是冷酷虚伪的资本家,对工人压榨、残酷,但在对待鲁侍萍时,却又似乎显得有情有义,但也有学生认为,这正是他虚伪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对人物的定位把握不太到位,争论较大。笔者根据封建礼教对人物的异化塑造的角度对周朴园进行全新的阐释,引领学生准确解读人物。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用“×年如一日”,“××年如一月”来形容某人对某一事物(人物)的痴迷与执着。而这种痴迷与执着往往源于对该对象的深深的挚情与厚爱。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痴迷与执着”的一个人:30年来,他一直惦记着侍萍的生日;在侍萍曾经居住过的卧室里,一直存放着她的照片;室内的一切陈设都依然如故……他对侍萍是如此地“怀念”,甚至于在别人面前把侍萍升格为“前妻”。所有的这一切,使人们难以从私生活领域认清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30多年前,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周家少爷周朴园,如同众多纨绔弟子一样,凌辱了年轻…  相似文献   

18.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19.
教文学作品要注重传授分析人物的方祛。如在教《雷雨》时,要重点分析人物的特征。如周朴园这个人,他对鲁侍萍的怀念也可能有过“真”的感情。周朴园不仅仅是个资本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作为一个“人”,他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希望在家庭生活中有精神寄托。特别是当他从繁漪身上找不到“爱”后,为了寄托他空虚的心灵,就自然地怀念当初年轻、漂亮、贤惠、温柔的梅小姐。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对鲁侍萍的怀念,不是没有“真”的因素的。但这个“真”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决不能影响他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剧本《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不朽的反面典型一直遭到人们的唾弃。他既冷酷凶残又自私虚伪……似乎罪恶累累,天良丧尽,一无是处。作家曹禺本人也说过:“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故而习惯定向思维的人们,包括不少教材、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在看待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怀念侍萍这一举动上,也就贴标签式地冠以虚伪的帽子,说他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否则,三十年后,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又为何不相认?表面看来,不无道理,但细细咀嚼,这种评价,又显得美中不足。人们可以就是否相认这个问题进行设想,三十年后,侍萍出现要是破镜重圆、旧梦重温,那向繁漪如何交待,对鲁贵又如何安排?他周朴园自己十分看重的名誉又将会怎样?我们认为在怀念侍萍的感情方面,与其说是虚伪的,不如说是真诚的,是人性未泯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