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意识是反思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一面镜子。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回应和解答现实社会问题的重要使命,必须将问题意识作为改善现状的突破口。通过聚焦知识供应不力、理论运用低效、理论研究方法论缺位的理论研究问题,揭露"进入"社会缺乏落地、"深入"社会缺乏行动、"超越"社会缺乏理想的实践工作问题,发现自觉性学科意识不强、汇聚式学科人才不足、整合化学科组织体系不全的学科建设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问题意识是包含理论研究层面问题意识、实践工作层面问题意识和学科建设层面问题意识的系统存在,进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思"危"、思"源"、思"变"即"三思"之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光明道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之关系的角度,侧重研究主题、研究旨趣和研究范式对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进行了探讨。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三个特征:研究主题:追随、反映社会变迁及教育变革;研究旨趣: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范式:由过去的二元对立走向现在的整合。全面深入地认识当代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有助于创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学派。  相似文献   

3.
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展,学习社会对教育理念和基本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社会转型期中,我国教育系统出现各种各样新的教育社会问题,对研究教育社会现象的教育社会学提出新的挑战,赋予了教育社会学新的使命。通过对2005年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在研究取向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研究主题的变化、问题意识的觉醒和研究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一元研究方法论体系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性质,牵制着该学科研究方法的类型的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1)教育作为一种元社会或社会亚体系;(2)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体制.这两大块结构的内容性质正好适应了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包括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生态学研究、纵向与横断研究、个案研究.它通过这一系列的微观分析方法来透视教育元社会体系内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从而找到改善教学的社会学途径.而宏观分析不将教育分解为个别的单位,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并在与大社会的相互关联中寻求其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上存在误区。并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灵活性、时代性与本土性特点,应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要求,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在目的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在选择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在整体上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一元研究方法论体系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性质,牵制着该学科研究方法的类型的研究。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1)教育作为一种元社会或社会亚体系;(2)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体制。这两大块结构的内容性质正好适应了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包括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生态学研究、纵向与横断研究、个案研究。它通过这一系列的微观分析方法来透视教育元社会体系内部的杜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从而找到改善教学的社会学途径。而宏观分析不将教育分解为个别的单位,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并在与大社会的相互关联中寻求其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一是需要以前瞻性为基点推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设:立足长远,做好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学科特色;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夯实学科育人根基。二是要以创新性为重点推进教育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建设:把握教育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时间向度,协调教育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的三对关系,坚持教育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三学”并重。三是要以影响力为焦点推进教育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明确教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路,加强教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提升教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双重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进展及所要追求的社会进步使命来看,提出“理论建构、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基础”这一分析框架,或许可以为反思、改善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状况,增强其社会进步功能,提供切实、有益的理论工具.按照这一分析框架,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社会学者在本土问题意识与理论建构方面的发展颇为显著,但在学术共同体建设尤其是社会基础积累方面,仍看不到突破性进展.未来中国教育社会学者在深化理论建构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拓展视野与关系网络,增强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基础,如此才可能提高教育社会学的体制实力与公共声誉,为中国教育与社会进步贡献更多实质力量.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适切的学科自觉和学科意识。基于当下的生存困境,教育社会学必须重审自身的学科形象,明确自身的学术味道。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陶孟和与廖泰初先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授"教育社会学"课程。作为两个时代的学者代表,他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折射了民国时期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国人对教育社会学的认知从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开始,继而转变成对"教育与社会学"关系的认知,最后才到达对"教育学与社会学二者之互动"理解层面。陶孟和的《社会与教育》开启了国人对"教育与社会学"的认知,廖泰初的《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省汶上县教育研究》揭示了民国时期学人对"教育学与社会学二者之互动"理解的深入程度。  相似文献   

12.
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大约共享一个根本的思想前提或曰研究范式,即教育与社会二分,且教育从属于社会——可谓之"教育/社会"学,即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这种范式的研究在学理上产生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在观念上产生教育万能论或教育无用论之吊诡成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检视发现:教育与社会是互嵌的,且教育日益成为型塑社会的主导与根本制度而非后者的"随从"和"反应","教育社会"业已浮现,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也随之呼之欲出——从"教育/社会"学到"教育社会"学.这一转换或可破解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亦可对"教育万能/无用论"过度教育论"(文凭贬值论)"学校教育消亡论"等论说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3.
教育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在科学化追求中对学科的人文性有所忽视,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特点加以补充论证。具体来说,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是一种蕴涵着客观性、开放性、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事实;第二,基于人、教育与社会三者之间整体、动态的关系取向,教育社会学重视教育与社会的互相“发现”,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第三,饱含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的教育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有待教育社会学返回历史深入挖掘。由此构成了一条基于文化传统创新、彰显文化自觉和自信、建构具有本土特色和世界意识的中国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问世至1949年,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学界的接纳和认可,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的学科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不仅如此,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表现在促进教育学"科学化"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育社会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教育社会学始于19世纪末期。它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客观的、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国外,多数学者把它列入社会学的范围;也有一些学者把它看作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教育社会学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其研究趋势看,一般认为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各种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 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产生和形成阶段,传统教育社会学阶段以及新兴教育社会学阶段。国外一般认为,最初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建、停滞、重建、成型和发展五个阶段。中国学者对何谓“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本文在对这些探索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社会学要利用“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教育社会学要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教育社会学学派的建立;中国教育社会学要有“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的性质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但是,  相似文献   

18.
教育社会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社会学这门新兴的学科,不仅风行于欧美,近二、三十年来在日本也为人们所瞩目。它是以社会学原理来研究教育与整个社会、班级与社会、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平等诸多现象的经验科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部门,又是教育科学的新分支。下面仅就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及其在日本的研究动向等问题,略予评述:  相似文献   

19.
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3月18-1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近35名学者借助会议提供的跨学科、跨地区和国界、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教育问题与现象以及中国内地综合性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的课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展开热烈的学术讨  相似文献   

20.
虽然开创教育社会学的陶孟和并没有创作出一部有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社会学专著,而其所属集团的上层地位与精英意识也使得他无法走进底层或边缘群体的教育生活,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教育社会学遗产:这份遗产包括他对教育的关注,试图以社会学视野的教育变革来追求民主政治、改良社会的学术理想,他以独立学人的姿态在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复杂的人事关系中为追求这一理想付出的政治努力,以及他为认识、改造中国社会做出的教育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