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高校中不积极锻炼的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研究,并分析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结论:在心理方面,他们在体育锻炼上没有明确的态度,对体育锻炼的的认知、身体锻炼的情感体验方面和控制能力有所欠缺,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态度较差;身体的表现方面,从健康的角度讲,不积极锻炼的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但该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外在特点和身体素质的情况具备清晰的认识。在自尊的层面上讲,不积极锻炼的人群的自尊心较强;内在的体育知识结构,缺乏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和体育常识。  相似文献   

3.
运动APP借助程序设计、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络等技术支持,在人体运动数据记录、体质健康改善、锻炼行为养成等方面功效显著。体育健康课程设置、锻炼行为态度、社会大众支持等多因素制约导致运动APP功效不如预期,由此切入研究,以期提高运动APP跑步锻炼健康效益、剖析锻炼行为变化、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本文以运动APP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取样XX学院在校大学生“运动世界”APP用户为样本对象。研究结果发现:(1)运动APP功效主要表现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表现能力、增加体育锻炼行为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社交媒介交流互动、丰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等方面。(2)“运动世界”APP用户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五项体质健康测试,在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锻炼行为控制感、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运动APP在提高人体活动跑量及体质健康方面呈正效应,运动APP设计、体育课程设置及锻炼行为态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其发挥最大健康功效。(2)应通过运动APP校园跑可以丰富“体育课堂+业余时间”综合身体锻炼内容方法,科学合理调整体育课程考核...  相似文献   

4.
时锋  时朵  顾渊颜 《体育世界》2011,(1):104-106
日本体育专家竹内伸也提出了儿童体能发展的重要理论,体能发展包括了以神经支配为主导的控制论体系和以能量代谢为基础的力量论体系。本文根据此理论,归纳了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并根据该理论分析了本校测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提出了本校学生体能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体能发展的落后领域即身体组成和有氧耐力:从而根据体能发展的原理,指导学生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锻炼效果的针对性;并通过以动作锻炼为手段,发展力量,最终为实现提高小学生体能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5.
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体育如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影响终身体育基础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养成锻炼的习惯。 一、体育的基本特点就是亲身参加实践——体育锻炼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的,它具有三个特征: 1.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必然会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 2.由于选用了身体练习,人的有机体必然亲身参加实践。 3.因为从事一定的身体练习,人的有机体会承担相应的运动负荷。 由此可见,只有亲身参加体育锻炼,才能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身体素养视角下,探讨高校球类项目对体育行为习惯的影响。选取某高校不同学科的在校本科生330名为调查对象,向大学生身体活动、身体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球类项目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体育行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勇华 《灌篮》2021,(3):55-55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无论是技术特征还是练习风格、练习形式,都带有民族文化的元素。面向小学生开展校内武术兴趣训练,对于传承武术文化,增强小学生体魄具有积极意义。武术训练也能有效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更以校内武术兴趣训练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主要就校内武术兴趣训练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以期让武术训练指导小学生规范日常行为,让武术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校体育》2020,(4):71-72
<正>学生参与居家体育锻炼是以增进身心发育水平、增强身体机能、完善各器官系统功能、提高体能和运动水平等为目的。科学合理的锻炼是这些目的达成较好效果的必要保障,居家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练习方式的选择、安全有效运动的调控、场地器材的使用"四个维度合力作用于实际锻炼效果,对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达成较好的锻炼效果至关重要。一、居家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居家体育锻炼应因需而择,练习者需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一)不同学段的内容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以山东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在日常课外活动中,体育锻炼的参与性较强,锻炼的频率较高、时间较充分,且小学生略好于初中生;日常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丰富、多样,参与意识以健康和快乐为主,趋向于多元化;且在体育锻炼的身心体验上表现出明显的集体快乐需求,但锻炼的意志力非常薄弱、易受外界干扰而间断;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较高,能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比率较高;对身心锻炼体验能够做出较正确自我判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我校体育课进行了探索研究,意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在中学阶段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并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的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一)以健身康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采取测试、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将体适能教育理念引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结果表明,"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在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我主动锻炼意识,提高自我科学锻炼程度,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宁夏大学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宁夏大学10级新生体育锻炼行为态度不明确,未能形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学生对锻炼效果认识充分但锻炼行为的理解却较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体育锻炼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没有显著差异等基本状况和特点;建议加强对学生参加锻炼活动的引导;根据男女学生不同要求开设学生体育课;在学生群体内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等。  相似文献   

14.
刁东亚 《健与美》2024,(1):130-132
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校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夯实体育锻炼根基;以体育实践为平台,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以强体砺志为评价,树立学生锻炼自觉;以终身锻炼为目标,督促学生养成习惯等。此外,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政府政策、教师资源、课程资源、资金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保障下,学校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椅子作为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为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提供多样化选择。Tabata间歇训练作为当下居家锻炼的热门形式,练习强度适合广大小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效果。本文以线上教学为契机,以家庭实际环境为场景,以家中常见的椅子为器材,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间歇训练法三则,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趣味练习。  相似文献   

16.
<正>国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学生活动和国学诵读有趣融合,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锤炼思想品德,规范行为习惯,达到"强身健体,育德促智"的目的。一、以队列练习为手段,养成学生良好习惯抓住队列这个易于渗透德育教育的项目,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场音乐《红领巾进行曲》响起,各班齐诵班级锻炼口号步入操场,振奋人心,育人于无形(见图1)。  相似文献   

17.
<正>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听、视、动等各种感觉协同合作。运用平衡练习,将音乐有机渗透于体能练习方法中,通过学生参与和体验,改变体能练习枯燥、学生情绪紧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塑造体育品德。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珠海部分高校2004级至2006级三个年级医学类本科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对体育锻炼的行为认识上较正确。但学生锻炼频率较低,锻炼时间短,锻炼强度不足,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较少并随年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以加强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了达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目的,对勒流冲鹤小学二年级学生网络学习下身体活动现状进行研究,探究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为目的,寻求找到养成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提高本地区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为研究工具,研究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被试为香港某大学的56名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体育锻炼之后,男性被试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以及整体身体自我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女性被试在协调性、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外貌、力量、耐力(体能)以及整体自尊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