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案是对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加工、概括和梳理,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是教师备课的结晶,上课的备忘录.如果说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的精力主要花在思考上的话,那么教案编写是教师内部语言的外化.在这个外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划必然得到进一步精确化和系统化,就像建筑设计师把头脑中的创造想像转化为设计图纸一样.对于教师来说,教案虽是人人要写,课课要写,但要真正写好,却很不容易.要想写好教案首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懂得教学规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学设计用表格式教案更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语课本是学生最直观的母语教育课程,而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借助语课本进行大量的语实践活动,从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而传统教学将毫无遗漏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且惟一目的,即所谓“以本为本”。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案必须适应教学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转变,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新课程呼唤大批个性教案、创新教案、实用教案。一、新教案特征双主体性。传统教案的主体是教师,由教师设计,由教师编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确实有帮助,然而学生却被完全忽略了,教案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产物。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发展为本”。由此可见,新教案必须让学生参与。一份好的教案必然是师生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4.
自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奠定了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后.课堂教学至今仍是世界各国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但是传统的课程论往往把课程理解为单一静止的课本.课程即课本.以致不少教师的眼光只盯着课本。课堂教学时,便以一本孤立的教材为中心,不敢越“教学用书”一步。这样的教学。由于受“教学用书”的束缚,教材的囿限,必然以“本”为本。处处被动,一切围着教材转,把教参上的内容讲完便了事。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5.
为了切实地做到“依纲扣本”(依照教学大纲,紧扣课本)进行教学,我们深入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查了解,发现不少教师尚未完全认识“依纲扣本”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存在着离纲丢本的现象,其主要问题如下: 1.摒弃。有的教师不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是舍本逐末,把复习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代替教材,教材成为辅助读物。因此,教学内容不科学、不系统,甚至把陈、怪、偏、讹的东西也塞给学生。 2.游离。有的教师没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大纲精神,具体接受教材内容,教学时,若即若离、飘游于大纲之上,摇摆于教材之外。  相似文献   

6.
张笑莉 《天中学刊》1998,13(5):111-111
体育教材是体育课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由于体育课主要在室外进行,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教材有以下特点:其它学科的课本主要是“课上”使用,“课下”复习九固,而体育课本则主要是在“课下”使用,“课上”巩固复习.所以,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教学法”来督促学生课后复习体育教材,课上复习巩固.这样即能较好的发挥课本的作用,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运用提问法还可以取得以下教学效果.1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把“提问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张忠莉 《山东教育》2003,(13):54-54
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传统教学将毫无遗漏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且惟一目的,即所谓“以本为本。”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作为一线自然教师,进行了变“小课本”为“大天地”的专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变“小课本”为“大天地”的前提近年来,全国年会上成功的自然课例,一些特级教师无不对现行教材做了较大的突破,既“创造性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富有成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居高临下的认识水平更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深入浅出的组织水平以及把教材、教案这些静态知识集中转化为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超级”艺术.教学是通过知识内容、语言动作、姿态情感等获得最佳效果的.  相似文献   

9.
一、要“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测量学》一书。该教材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和实践展开叙述,并简要介绍了测量的新技术、新仪器。这本《测量学》是我们进行测量学教学的基本依据。要讲好《测量学》,必须要“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它是教材的具体化,要把教学的难点、重点和教学步骤、程序甚至是表达思想的词句都体现出来。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这样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  相似文献   

10.
王玉英 《考试周刊》2009,(28):65-65
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则基本上类似,如:“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就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  相似文献   

1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求师生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本例题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肓而喻,但很多教师对课本例题往往以为过于简单而一笔带过,甚至无暇顾及。只是一味地通过补充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使课堂成为题海.笔者试对如何挖掘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充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传统教案为主的教.学,更多考虑的是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好,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且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不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为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状况,“学案导学法”应运而生。其宗旨是从教学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的实践中,拟定好的教学方案在进人实际使用时,往往由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客观情况的相互影响,会出现一些与教案准备相悖的现象。因而出现了新的变动因素。这是因为教学的对象形态各异。起点参差,同时有关教学的、科学的、技术的分析有局限性。所以实际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也就是说,教学时所发生的始料不及的各种变化。不可能完全在教案准备时预测到。这样在教案准备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可预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往往比较重视念教案、念教材.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不符合新形势的教学方法.将很难走近新课改。几年来,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以读为本”的甜头.这里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一、从教案到“导学案” 按照课堂教学老思路,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但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师过多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到边到角,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田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不敢超越《大纲》要求和课本范围,以致把学生统得太死,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依纲据本”的前提下,应科学地理解,合理地拓展,创新地处理教材,适度地”突破”教学目的,适当地“跨越”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8.
近年各地已先后开始实施新课标,但是尚有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理念.有的教师拿到教材后无所适从;有的教师对比过去的教材,把一些删去的定理、定义重新补齐;也有的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和课堂上的“热闹”,而忽视学生的启发式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当然,新课本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三数学课本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时,需要用到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而此前没有知识铺垫,在本节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这时需要教师根据旧教材,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如何把握新教材的理念,合理疏导知识,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动,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伟 《广东教育》2003,(4):22-23
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师生角色有了很大转变,教师成了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教师的讲授式变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案的改革无疑要与时俱进,摆脱形式主义的羁绊,把着眼点投向其实用性、实效性、实验性。一、变“共性”为“个性”由于传统教学只强调备“教”,因此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教师通过编写教案,制订详尽周密计划,预设圈套,步步为营,使学生乖乖就…  相似文献   

20.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教学预设上长期的“精雕细啄”,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牛。使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这种理念下的课堂缺乏活力。有悖于我们的初衷。学生如同“被折了翅的雄鹰”再也难以展翅高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